本土品种在消费者心中的认知近乎荒漠,市场推广的声音微弱如蚊蚋。刘纯的酒庄,如同朔方紫和众多本土葡萄品种的缩影,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里。
问题在于葡萄不行吗?当然不是。
林珠甚至认为,本土品种独特的风味正是市场稀缺的。而且,国潮正当时,不顺着这阵风把国产葡萄品种吹起来,更待何时?
可现实中,确实有一道道无形壁垒拖拽着它们的突围。
消费者端起红酒杯,脑海中浮现的是赤霞珠、梅洛、霞多丽这些国际巨星,国产特色品种?名字都叫不上,更遑论主动尝试。
而且,本土品种往往产量偏低、难以机械化,人工投入巨大;抗病虫害能力较弱,原料成本更高。
酿造端,需要针对品种特性研发特殊工艺,且受限于规模小,单位成本居高不下;供应链端,流通效率低,库存周期长,资金占用压力大。
最终,一瓶凝聚了风土与匠心的国产特色酒,价格往往不菲。
而让消费者为一个不熟悉、甚至没听说过的品种,付出高昂的入场券,顶着“买了不喜欢怎么办”的风险去消费,他们自然是不愿意。
而且,很可能一次不愉快的尝试,可能就永远关上了他们探索国产精品的大门。
林珠望着舷窗外,一片混沌、厚重、无边无际的云海遮挡着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