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自有一杆秤,朱祁镇对他的处置太过了。】

【最终朱见深下令恢复朱祁钰了帝号,谥号更改为 “恭仁康定景皇帝”。】

【并且按照帝陵的规模重新修整了朱祁钰的陵墓,官方肯定了他执政的功绩。】

朱见深叹一口气,皇叔临危受命,实在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更何况,朝廷自景泰年末到父皇复位这段时间内,各方势力倾轧,矛盾是愈演愈烈。

如此一来也能让皇叔曾经的势力放下心结,为朕效力。

朱见深不否认自己想要个好名声,可既然他做了这样的好事,应该拥有这样的名声。

【平反功臣是一方面,成化帝在执政期间也是很有作为的。】

【虽然后期有点懈怠了,但总的来说评价还是偏正向的。】

【要知道“宪”字算得上是个好庙号了,博闻多能曰宪,中兴之主曰宪。】

【朱见深的积累可以说为弘治中兴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唐宪宗李纯:这个我熟!

破破烂烂的开局,快要完蛋的国家,靠我缝缝补补又三代。

【朱见深接手的时候,大明的烂摊子不比崇祯的开局差。】

【从明初开始的土地兼并问题来了个大爆发,国内还天灾不断。】

【荆襄起义、两广起义、四川湖南陕西通通起义,连江浙的盐贩子都起义了。】

【国外蒙古占领了河套,建州女真入侵辽阳,没几处是安宁的。】

【要是再换上个昏君来,大明到这代就得直接结束游戏!】

崇祯:......欲哭无泪,所以我是那个昏君吗?!

叶楚:emmm,可能就是单纯的没能力??

【而朱见深接手后,不仅扫除了内乱,还抽空解决了建州女真。】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130章 大明:三位一体,全方位无死角的监察!

【朱见深执政前期知人善任,任命李贤、彭时等人整顿吏治,使争斗不休的朝堂重新恢复了秩序。】

【对于频发的起义,他派遣大将韩雍进行镇压,基本上平息了起义,维护了国土的稳定。】

朱见深面上没什么喜色,只觉得头疼。

大多数起义都是当地土著民族发起的,不过是我大明凭借武力暴力镇压了。

但这隐患始终存在,若是有一天大明不再有能力镇压......

至于朝廷里那些大小派系更是难以掌控,也是为了加强自己对朝局的控制,才设立了西厂。

【朝政局势虽然得到了改善,内部权力斗争、朋党之争从来没有断绝过。】

【明朝虽然设立了东厂作为特务机构来监察百官,然而对于朱见深来说还远远不够。】

【发展到他在位的时期,东厂早已经不再是朱棣初立的那个机构,腐败现象不在少数。】

汉朝,刘彻满腹疑问,这个东厂是什么?

其实他也蛮需要这种机构的,当初要是有这种直属他的部门,据儿的惨祸就不会发生了。

叶楚颇有兴致:【说起明朝的各种机构其实挺有意思的。】

【锦衣卫机构是由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的,是为了巩固政治势力,加强皇权统治。】

【最高长官是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外臣比如武将亲信来担任。】

第一任指挥使·毛骧暗暗吐槽,什么亲信啊。

自己不过是陛下用来威慑百官的一把刀罢了,人杀多了,惹火上身。

这两天陛下的眼神看得他是心惊胆战,生怕下一秒就被拖出去了。

朱元璋(明面上):呵呵,放轻松。

(暗地里):乃伊做特()

【朱棣夺位之后,对于朝廷内外的忠诚度存在疑虑,担心有人悄悄谋反。】

【武将亲信毕竟是外臣,朱棣需要一个能够直接为他服务的秘密监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