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手上的这张小纸片能不能真的换来这么一份菜,不过怀疑都在饭菜到他们手上后烟消云散。
“吃完去那边把碗盘和筷子洗干净,送到灶房里去。”将蛋花汤浇到盛饭的碗里,打菜的村民交代道。
“好。”
瑶人们答应得也很拘束。
终于,凑够好几个人,他们坐到了食堂最角落的桌子前,总算有人能够交流了。
“还好咱们动作快,要是晚一点,可就没能吃到这些东西了。”
他们仔细观察了,交了饭票的族人都是两菜一汤,而那些没有饭票的族人,就只有杂粮饭和烧冬瓜。
“好歹能有个冬瓜吃,咱们搬过来的那些粮食,能吃到这些就不错了,总比在家自己弄强。”他说着吃了一口冬瓜,就着泡了汤的饭吸了一大口,“真香啊!要是一直能这么吃就好了,这一顿饭得放多少油!”
“你还别说,下午我听他们之前来过的人说,只要在这边干活,就能一直在这里吃饭,干满两年就有能留下当村民,还能申请分房,就他们住的那种砖房,有人专门给盖。”
“干两年倒是无所谓,但家里的田地怎么办?”
“我家里还有我爹和我大哥呢,之前他们还想送我去县里当学徒,不过我觉得当学徒不如来这干活,当学徒可吃不了这么好。”
“啧!那我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一下,实在不行,农忙的时候我请假回去,忙完再来。”
旁边有人笑了:“现在才刚来,你就想着以后的事了?”
这人瞪了他一眼:“怎么,我还不能提前做点准备?我看他们开出来的那一大片地,全部种上粮食,够千人吃上好几年了,根本不差咱们这点人。”
……
仅仅一顿饭,周粥留住人才的想法就成功了大半,有不少人打听关于如何留在村里的消息。
虽说故土难迁,可比起能够吃饱吃好,这可差太远了。
第二天,临时招聘的队伍就被拉去干活了。
起得最早的人是灶房的帮工,他们需要提前起来准备整个村的早餐,幸福村的一日三餐又给了他们一些小小的震撼,毕竟这个年代大多数百姓还是以两餐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