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日子过的比以前好了,就说某某日子起来了。所以年前蒸馒头就问“馒头都篜起了没有?”不管蒸没蒸馒头,大部分人都回答“起了,起了。”有的人也说“还没呢,一会儿的事。”

更是不能打碎东西,满嘴牙的人也不让哭。一进腊月到正月,很少人家打孩子。就是不想让家里有哭声。

晚上,孩子们拿着红色的纸灯笼,里面点上一根细小的蜡烛头,满院子乱跑。一会儿就从家里溜出去,找街坊的小伙伴儿一起玩了。

壮壮的兜里还有过年期间攒下的小炮,更是惹得一堆孩子围着他转。

沈和吃完饭就去公安局值班了。他们单位越是节假日越是不能松懈,更别提现在过年就没有假期。

天黑,沈父不放心几个孩子,跟着出去看孩子了。

第54 章 回礼

收拾好饭桌,沈母拿着纸币还有粮本,副食本,工业票,在不停计算着。

徐静安从桌上拿起印着了毛主席的指示的粮本:“……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

沈和一家的户口,是和沈父沈母分开的。每月买东西到是一起购买,但粮本、副食本等一些票据都是各拿各的。

“妈,还差点儿什么?”

“我算着能拿出多少细粮来。攒了几个月,再把下个月的定量也算进去,最多能拿出20斤白面,5斤小米。”

“不够,我这里还有点,再不行我就去单位借点?”徐静安试探的问沈母。

“不用,这就不少了。再说壮壮几个孩子又能大到哪里去,还得靠细粮养着。有这些东西吃比多少人过的都强,做个月子还想怎么享受?老大媳妇要是不知足,那就找老大去,跟我说不着!”沈母毫不停顿的说。

老大跟老二兄弟之间怎么联系、亲近、走礼(亲友有喜庆时前往送礼祝贺),她都不掺和。

别看老大上班早,他每月寄回来的钱沈母都是单独存起来,从没用大儿子的钱给小儿子花过。

同样的道理,老二一家和他们老两口住一起。她也从来不拿老二的东西填补老大,即使老大35岁才好不容易有的孩子。

他们老两口能帮衬孩子们多少算多少,没那个能力那是爹妈没本事,当儿子的运气不好没投上好胎。

两口子从不去攀扯一个孩子,也不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另一个孩子,彼此父母兄弟之间都有界限,也能留有真情。

别乱折腾一气,到最后当爹妈的倒是心里舒坦,觉得自已一碗水端平,可事实是两头不讨好。谁都觉得自已吃亏了,心里委屈!

想过什么样的日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自已努力。没本事的孩子,爹妈也不嫌弃。

说实话孩子出生的时候,做父母的也就是盼着孩子平安健康。只要爹妈还活着,没断气就能养着儿子给口饭吃,多了就指望不上了,爹妈的本事就这些。

76年3月

刚进阴历二月,沈母就把给未来孙子准备的包被、衣服打包好,带着随身衣物坐上火车去部队了。

沈母一走,三个孩子就成了问题。毛毛豆豆没人看了,壮壮上下学没有人接送了。

商量后,沈父负责接送壮壮。徐静安单位有托儿所每月2块钱,她负责管剩下的两个孩子。

当初订做的小车厢又重出江湖。每天上班的时候,徐静安拉着两个孩子走,下班再拉回来。

沈和属于机动人员,单位不忙的时候帮着接送。

这一忙就是三个多月。沈母打过来电话,顾盼盼生了对龙凤胎。

沈父:“那你什么时候回来?”

沈母:“一下添了两个孩子,老大媳妇一个人明显照顾不过来。等孩子大点吧~”

本来打算伺候完大儿媳的月子就回来,现在只能再等等。她要是不帮把手累的就是自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