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顾有莲对这段婚姻唯一还感到安慰的地方:那就是杜根始终听她的,站在她这边。
“那你们可就两地分居了?”林清屏提醒她,她清楚,顾有莲对杜根的感情很深,两地分居可不利于夫妻感情。
“我们现在也差不多,他现在忙,总是出差,十天半月见一回,他说了,如果我留在首都,他一个月来看我几回就是,现在我们也不缺这个车票钱。”顾有莲竟然十分坚定,怕林清屏觉得她占便宜,马上说,“瓶子,我的确是看着你这有两套房子,我知道有一套你是租的,两套,不管你住哪套,另一套我付租金,这点我还是拎得清的,我们各是各的家,亲姐弟,明算账的,至于你店里,你就当请了我给你干活,按市场开工资就可以。”
林清屏点点头,这些话的确要说在前头,她上辈子养了弟弟一家几十年,这辈子,能有个拎得清的姑姐,真是省事很多。
至于顾有莲跟杜根的感情,如果杜根真的人品不端,那即便在一起要有感情危机,一样会有,她不打算再在这个问题上讨论,但有一点她想提醒顾有莲。
“大姐,你追求进步,对小麦寄予厚望,我听了还真挺高兴的,但是,有一点我得先说,你不能因为你要争这口气就逼小麦,孩子是多种多样的,假如,我说假如,小麦没有成长成你希望的样子,你可不能因为失望或者心理不平衡就逼小麦。”
第151章 行不行?
顾有莲细细思索后,跟林清屏表态,绝对不会。
“我有手有脚,只要我肯干,我就不信挣不到钱,我只有小麦这一个闺女,横竖我挣的都是她的,她不行,我就拼命多挣点,绝不至于比杜家那几个儿子差了!”说到这里,顾有莲眼神更加坚定,“瓶子,你这一说,我可就更加想要留在首都了,地方越大,挣钱的机会也越多啊!”
顾有莲是跟着林清屏从村里走到县里,走到省城的,是真的见过了世面,朴素地认定一条浅显的道理:就瓶子那卖二三十一件的衣服,搁顾家村谁买?县城里也鲜有人敢买,但省城就不同了,多得是人抢!首都比省城更大,她听说也好卖得很!
这不就是地方越大,越好挣钱吗?
理倒也确实是这个理。只是,林清屏更惊讶的是,顾有莲居然有这样的意识,这不就是几十年后“鸡娃不如鸡自己”的家长吗?娃不成才,那就让她当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
成!就冲顾有莲这意识,她也得拉顾有莲一把了!
而且,她的主业是学习,甜品店只是副业,最终也得请人,顾有莲她信得过!
于是,回去的人便只有三个公婆和杜根。
能留下来,小麦是最高兴的,虽然她舍不得外公外婆,但是,她也喜欢舅妈,喜欢和志远一起上学。
公婆回去以后,林清屏就带着顾有莲熟悉甜品店。
这时候烘焙店还算凤毛麟角,后来某很有名的做所谓的高端蛋糕的品牌也是九十年代初成立的,所以相应的,材料没有那么容易,相对会贵一些,但好在还在林清屏预算成本范围内。
既然把烘焙作为事业,就不能像自己在家做蛋糕那样用锅蒸了,烤箱是必须的。
林清屏托武天娇的途径进口了两台商用烤箱和咖啡机,也找到了专门卖进口产品的商店,买一些原材料。
烤箱漂洋过海而来,在送到店里那天,林清屏带着顾有莲和赵大姐去店里接货,当场就演示了一番怎么做面包。
两人眼看着林清屏把成型的面团放进烤箱,得知只要等着就行,都表示不难。
确实,对于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来说,就是和面发面的事。
面包在烤箱里烤着,渐渐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不仅顾有莲和赵大姐被香得直说馋,还吸引了店外的人。
“这是在烤面包吗?这也太香了!”一个声音响起。
林清屏回头,居然是他……
呵呵,好久不见。
算是她前世的“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