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中午参加完午宴,回到位于26楼的房间,推开窗户,外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大海里帆影点点,出海打鱼的船儿,不时地驶过海面。
近处是泛白的沙滩,据说是天下闻名。这个城市,确实是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地方,气候宜人、风景优美,沿海没有发展重工业,海水还保护得相当好,在这里,可以吃到别的地方吃不到的海产品。因为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工业污染很厉害,许多敏感的海产品,在它们那里已经绝迹了。
这个地方,或许是中国最后一片没有污染的净土了。听说临海市的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优良状态,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对于这样一个城市,今后要如何发展定位,王一鸣觉得一定不能像别的沿海城市那样走重工业的道路。利用海运便利的条件,发展重化工,钢铁,造船业,是可以立竿见影,但是,那样把这最后一片净土也污染掉了。我们不能为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就把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地方,都变成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要钱不要命,是这么些年来绝大部分地区发展的经验,也是教训。一切为了GDP,只要数字好看,就可以不要蓝天净土,拿整个民族的未来赌博。这样的教训,简直是太惨痛了。
下午视察的时候,临海市出动了两辆中巴车,前面是警车开道。所有的人员都上了中巴车,大家都把自己的专车停在了酒店的停车场,这样看来,也是轻车简从了。再说了,中巴车视线好,沿途可以看风景。
第六章(81)
王一鸣和马正红,坐在第一辆中巴车里。
路上,王一鸣问了马正红对临海市的发展定位。
马正红说:“这么些年,我们临海市委市政府,逐渐弄明白了一个问题,就是发展是第一要务,但什么是发展,是不是有钱了,GDP数字好看了,就是发展,保持了蓝天碧水,是不是发展。具体到我们临海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该怎么办?为此我在省委常委会上向各位常委汇报过。我认为,对于临海市的发展,我们要跳出原来的条条框框,不用GDP,不用经济增长的数字看待临海市的发展、衡量这个城市的发展,应该用另一个不同的标准,就是人民幸福不幸福,环境优美不优美,大家宜居不宜居。所以我们市委常委会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建设生态临海,宜居临海,和谐临海。我们这几年所有的文章都围绕这个中心做。有的大企业要到我们这里投资,建设重化工基地,一投资就是几百亿,如果我们从自己的私利出发,从自己升官发财的个人角度考虑,我们就会举双手欢迎这些大项目,这样容易出政绩。官员高兴,地方财政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益,但我们经过仔细考虑,还是放弃了,我们不能做民族的罪人。中国的工业城市,不缺临海这一个,我们不成为重化工基地,别的沿海城市也会做的。我们最珍贵的,就是在改革开放这么些年,我们还保持了我们良好的生态,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我接待外地领导人的考察时,他们提到临海都是羡慕得不得了,说我们这个地方好,空气清新,街道干净,绿化好,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中国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像临海这样的城市,这么大的规模,七八十万人了还是保持这样好,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听了这些话感到很欣慰,说明我们对临海的发展定位是恰如其分的,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的。”
王一鸣听了他这一番话,心里就有底了,他点了一下头,说:“这个定位好,生态临海,宜居临海,和谐临海,做到这三条,你这个城市的特点就出来了,我们建设一个城市,千万不要跟风,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发展,丢掉了自己的优势,这样永远出不来。更不能一切为了钱,为了眼前利益,不要蓝天碧水,我们的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基业,通过这些年的盲目发展,我们糟蹋的已经不少了,说是满目疮痍,一点也不过分。谁都知道,我们今天的发展是典型的粗放式,是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的发展,国外有的专家称我们是自杀式的发展。我们的发展是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和攫取,这早晚会受到大自然残酷的报复的,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