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1 / 3)

省委大院 王一鸣贝壳 4593 字 4个月前

这些情况王一鸣也知道,这两年,王一鸣已经把全省八十多个区县,跑了一遍,有的地方,去了好几遍了。对全省的省情,他也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那些国家级贫困县,都是老少边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才、项目、资金什么都缺,唯一的优势,就是有些地方,属于资源富集区,或者待开发地区。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不当,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环境灾难。事实上,有些地方由于急于求成,已经上了一些项目,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怎么做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现在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都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不发展不行。为了发展,把环境污染了,把西江省的青山绿水搞得一去不复返了,也是历史的罪人。执政者就是要在这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考验着执政者本人的智慧和远见。

王一鸣的思路是,多引进一些大项目、大投资,上马一些符合环保标准,能给当地带来就业机会,税收贡献比较大的项目。就像小龙江水电站那样的项目,一个项目就有二百多亿的投资,建成投产后,当地的财政立即可以增收一大块,每年多七八个亿的税收,可以干不少事情了。这样的项目,每年铺开十几个,那五年下来,就不得了。整个西江省的财政,每年都可以增加上百亿,现在整个省财政,一年下来,才有五百多个亿的收入。如果平均每年增加一百亿,那五年就可以翻一番了。到时候财政收入达到一千亿,虽然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但对于西江省来说,等于经济发展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他王一鸣到时候就有面子了,毕竟也算是有政绩的省委书记了。

这是王一鸣的心里想法,他现在主要是集思广益,想多听一听别的同志的意见,于是就继续启发秦书海,说:“那你看,具体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加快发展,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呢?”

秦书海知道,王一鸣还在考验自己,他做过多年的地方领导,前些天又看了那些笔杆子们写的材料,从里面随便提炼几条出来,这个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他喝了一口水,显得胸有成竹的样子说:“既然王书记问到这个问题,我就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吧,仅供参考。第一条路子,还是大办工业。我们西江省是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为什么穷?最主要的是工业总产值上不去。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大企业,产值最高的,都是传统工业。我们最大的企业西江钢铁集团,一年的产值才一百多个亿,像这样的年产值上百亿的企业,我们西江现在才三家,另外两家上百亿的企业,一家是西江烟草公司,一家是河东汽车集团。高科技企业,新兴产业,一家大的也没有。更没有规模超大的民营企业。你看东部发达地区,从企业规模上,人家一家大型企业,产值往往上千亿,甚至几千亿。一家就等于我们几个市的总和。有的民营企业,规模往往大得惊人,年产值几百亿、上千亿的都有。一个省里有规模上千亿的龙头企业七八家,规模几百亿的企业几十家,规模几十亿的企业上百家,其他的小企业星罗棋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产业集群,总量加在一起,那就相当可观了,整个省里GDP轻轻松松过万亿,甚至几万亿,财政收入五六千亿,甚至七八千亿,和我们省一比,那差距就相当大了。我们现在一个省六千多万人口所创造的GDP总量,还比不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个市。你看青岛、宁波、苏州、杭州那些市,一个市的GDP总量,都达到两三千亿了,更别说北、上、广、深那些一线城市了。所以我认为,我们西江省的落后主要在工业,西江省未来能不能迎头赶上,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最主要的突破口,也在工业。工业上不去,靠农业,第三产业,现在看来,根本没有可能。办工业,最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上大项目,千方百计吸引投资。我们西江省的优势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我们如果在环保方面放开些尺度,把东部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的企业吸引过来,像冶金、化工、陶瓷、水泥、服装鞋帽等等,每一个市都搞几个有特色的工业园区,这样发展个三五年,情况就会大为改观。加上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