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3 / 4)

《达夫尼》(1938)、《随想曲》(1942)和《达奈之恋》(1952)。以上歌剧,有五部的剧本均出自奥地利诗人、戏剧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坦尔之手。这些歌剧标志着施特劳斯的创作进入了新的时期。理查·施特劳斯在纳粹上台后曾受到重用,于1933年被任命担任了国家音乐局的总监,但任职期不长,也未参与过迫害犹太人的活动。相反,为他撰写《沉默的女人》脚本的正是具有犹太血统的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该剧初演之后即被禁演,作曲家不久也被辞职。但是,施特劳斯晚年仍因在纳粹时期的任职经历而受到不少人的谴责,他在郁闷的心情中告别人世。除上述提到的作品外,施特劳斯的代表作还有《家庭交响曲》(1903)、《阿尔卑斯山交响曲》(1915),为二十三件弦乐器而作的《变形》(1945)和为女高音和交响乐队而作的《四首最后的歌》(1948)。

施特劳斯的创作基本上属于晚期浪漫主义,这在其“音诗”作品中表现最为明显。歌剧创作中已显露出表现主义的倾向,如《莎乐美》和《埃列克特拉》,但从《玫瑰骑士》开始又转回纯净、明朗的风格,体现出对古典艺术的某种感怀与留恋。由于他又是一位指挥家,他对音色尤其敏感,很注重各种配器的特殊效果,很多创作意念和“形象”的音响化甚至达到逼真的境地,因此有人也将他视为自然主义的作曲家。(孙国忠)

skbshge

杜卡

杜卡(Paul Dukas, 18651935)

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于巴黎。杜卡小时候,父母就发现他极富乐感,据说他吸奶是按9/8的节奏吸的。但是杜卡一直到十三岁,还没有显示出特殊的音乐才能。十六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泰奥多尔和杜布瓦学和声,跟乔治·马蒂亚斯学钢琴。他最初的创作是1883年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写的序曲和1884年根据《格茨·冯·伯利欣根》写的序曲。1884年,他进了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吉洛的作曲班,并和德彪西交上了朋友。杜卡在创作上最崇拜的对象是瓦格纳和弗兰克。在他的第一部重要的作品、序曲《波劳特》(1891年)中,可以听到瓦格纳式的主题以及他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配器的回响。1895年,杜卡开始写三个乐章的《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既渊源于法国作曲家(比才、拉罗、圣桑等)的传统,又表现出他自己的创作特征,如:对于“对称”的特别考虑和精心安排。完成于1907年的歌剧《阿兰娜和蓝胡子》是和德彪西的《佩里阿斯和梅丽桑德》以及穆索尔斯基的《包里斯·戈都诺夫》齐名的、在法国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歌剧。交响谐谑曲《小巫师》(1897)以它紧凑的结构和炫入耳目的配器使杜卡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是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而作的。在这个作品中,他巧妙地运用了“三小节的节奏”(就像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所使用的笔触),表现出一种奔腾活跃的气势,而其新颖的和声与配器手法,则明显地影响了后来一些作曲家的创作,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乐队幻想曲《焰火》(1908年)和德彪西的舞剧《游戏》(1912年)以及勋伯格、贝尔格等人的创作。杜卡对待自己的作品非常谨慎,不轻易拿出去出版。

除了创作以外,杜卡还从事音乐评论和音乐教育。从1882年起,杜卡就开始为一家杂志写了关于瓦格纳作品在伦敦演出的最早的一些报道。两年以后,他为《美术报》和《艺术与古玩年鉴》写了第一篇评论。杜卡也是一位勤勤恳恳的音乐编辑,曾从事贝多芬、拉莫、柯普兰和斯卡拉蒂的作品的编辑工作。杜卡从1909年起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单簧管教授,1913年起任作曲教授。在他的学生中有法国作曲家梅西安、中国作曲家冼星海、保加利亚作曲家皮普科夫和前苏联作曲家克列恩等。1934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一年后,他因心脏病去世。去世前两天,他还在学院为学生上作曲课,其中包括为冼星海的歌曲《游子吟》进行辅导。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