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2 / 3)

者参与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其性质来看更多是实验性的,如《迷津》,由镜子、歪曲的物体和球做成一个测试场,来预测人们的知觉反应,企图试验人们在失去方位时的心理反应。他也做一些机动艺术品,用金属板反光的原理来投射各种光线,使之产生一种神秘、流畅的效果,如《持续的光》。他运用各种光照、运动和幻觉因素所作的许多装置,获得了视觉和美学上的成功。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承认他的新艺术的成就而给予他绘画大奖。(徐虹)

skbshge

蔡文颖

蔡文颖(1928)

美国雕塑家。生于中国福建厦门。读小学时曾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后来到上海考入大同大学学习工程。1950年赴美国留学,入密执安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毕业,在纽约一家公司当工程师,同时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上课。1963年获得约翰·海·威特尼奖学金,从事专业绘画。1965年开始用电力和光学创作动态雕塑,次年第一组作品《动力墙》问世。1974年,与一些在欧、美的华人艺术家共同成立“中华海外艺术交流委员会”。1980年在日本东京伊势丹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他的作品把颤动原理、闪光照明和回馈控制系统三种技巧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声光形并存的艺术效果。他说:“我搞的动态雕塑,是一种既抽象又有生命的艺术。……艺术品与观众,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共生关系,一直是我作品中的主题。”《旋律》、《线的交响乐》等用不锈钢杆制成,杆顶装有小圆珠,通电后以每秒20至30的等频率颤动,并配以百万分之几秒的高频率闪光灯闪烁,随着闪光灯频率的变化,钢杆就在视觉中产生或急或缓的摆动变化,犹如一群人在舞蹈,又似花草树木在随风婆娑。有些杆头上还隐藏着发声器,发出美妙的音乐声。他的作品还可以在观众的参与下作出反应,随着赞叹声或拍掌声会变幻出种种不同的视觉形象。美国评论家威劳比·夏普称赞他“创造出一种具有活力且使人感受无穷的空间范畴。……他应用科技产生了奥妙的美学”。(朱国荣)

skbshge

阿尔芒

阿尔芒(Fernandez Arman, 1928)

法国雕塑家、画家。生于尼斯。先后在巴黎的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学校和卢浮宫附属学校学习艺术。1946年结识克莱因。1960年参加首届“新写实主义”美展,并与克莱因等人一起成为“新写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他采用随意堆聚物体的方法来创作作品,最初的作品具有悲剧式的、伤感的表现主义色彩,如把被打碎的碎片胡乱地散布在一个木头箱子里。不久又创作了透明的塑料人体,继续作为盛放各种物体的容器。如《我所迷恋的色彩》(1966),在一个透明的女裸体躯干里装了许多倒置的颜料管,从管中流出的鲜艳颜色一直淌到下腹部;《有手套的裸女躯干》(1967)则在塑料裸女躯干里装满了橡皮手套,好像是手在抚摸着这丰满的肉体。这类作品都着意于**的表现。后来他又用废物集合成作品,并赋予一定的内涵。如《长期停泊》(1982),将几十辆汽车像叠罗汉似的堆成一个高达十八米、长宽各六米的立柱体,作为他发表的“解决车位短缺问题的长远方法”的见解;《法国库尔贝展标志雕塑》(1985),将各种餐具、化妆品、穿戴物等日常用品聚集于一个木盒子内,再喷涂上法国国旗红、蓝、白三种颜色,再现法国现代社会的消费面貌。(朱国荣)

skbshge

贾德

贾德(Donald Judd, 1928)

美国雕塑家。生于密苏里州。1948至1949年在威廉玛丽学院学习。1949至1953年又入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取得理学士和艺术硕士的学位。1959至1965年,为美国《艺术杂志》、《艺术新闻》、《国际艺术》等杂志写艺术评论。1961年从绘画转向雕塑创作。1964年在纽约绿色画廊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次年参加圣保罗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