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才终于制成了可用的簧片,将打造簧片的工艺给确定了下来。
到了天启四年二月底的时候,第一种可用的燧发装置终于达到了实用的程度,将燧发装置的发火率提高到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七成以上。
虽然这种发火率还不让于孝天非常满意,但是他也知道能达到这种发火率,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即便是西方国家在大批装备燧发枪的时代,他们也没有彻底解决这种问题,燧发枪的发火率始终徘徊在七成到八成之间,甚至于在火帽发明之后,改用火帽发火的击发枪,也只能将发火率提高到九成左右,也不敢确保每一枪都能有效击发。
所以于孝天对张铁匠能在数月时间内,将燧发装置的发火率提高到七成左右,已经只能表示满意了,于是他便将这种燧发装置初步定型下来,配合打造出来的铳管,将其称之为南日一式燧发枪,开始让张铁匠带人投入生产。
另外于孝天也告诉张铁匠了一个不错的办法,那就是分工负责流水线作业,将他带的徒弟,每个人交给他们一个打造的零件,让其专职负责打造这一种零件,最终将零件组装成燧发枪。
另外于孝天还对原来鸟铳使用的拐子型枪托进行了改造,将其制成像后世步枪一样的枪托,使之具备了可以抵肩发射的功能,如此一来,持枪者以枪托抵肩,就多了一个稳定的支撑点,可以有效的提高射击精度。
南日一式燧发枪的定型,对于孝天来说,无疑是一件基本上等同于铁范铸炮的超级利好消息。
因为燧发枪虽然有时候发火率可能不如火绳枪,但是大部分时候,优势却远超出火绳枪。
火绳枪因为要用火绳引火击发,所以受到天气影响很大,天气太过潮湿,或者下雨,抑或是大风天的话,火绳枪基本上就没有办法再有效使用,装备火绳枪的兵丁,遇上这样的天气就基本上等于掂了一根烧火棍,面对手持冷兵器的敌人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基本上就是被屠杀的命运。
另外火绳枪虽说装填步骤只比燧发枪多了一道点燃火绳,将其卡在击发装置的龙头上,但是这一道工序,就足以决定很多人的命运,火枪手在击发之前,要始终保持火绳不能熄灭,站着等候开火还稍好一些,可是一旦要一边走,一边随时准备开火的话,就难为那些火绳枪的火枪兵了。
火枪手必须要一边走,一边小心翼翼的鼓着腮帮,吹着火绳的火头,不能让火头熄灭,要不然的话就要重新点燃火绳,一旦无法及时点燃火绳的话,这可就朕要命了,他们手中的火绳枪就变成了一根烧火棍,只能等着挨刀了。
据说万历四十六年发生在辽东那一场事关大明命运的萨尔浒之战,明军最终大败亏输就存在一定的这样的因素,明军大批装备火器,三眼铳、鸟铳、拐子铳装备数量很高,技术上远超过当时完全冷兵器化的东虏鞑子,但是因为天气原因,明军无法有效发挥火力上的优势,所以也影响到了最后的战局进程。
而燧发枪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虽说下雨的时候,还会影响到燧发枪的发火,但是起码也具备了一定的发火能力,使之保持一定的战斗力,另外火门处加上了一个盖子,装填好引药之后,可以盖上盖子,确保引药不会被风吹掉,使之造成瞎火的情况。
另外燧发枪免去了点燃火绳,安装火绳的这一个步骤,只需装填好弹药和引药之后,就只需把卡着燧石的击锤扳开,做好一切发射前的准备,一旦需要开火,便可以立即瞄准,扣动扳机就可以朝着目标射击。
如此一来,燧发枪的可使用气候,大大超出了火绳枪的使用范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火枪兵在很多时候可以有效击发开火。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非常重要,火绳枪在夜间使用的话,就必须提前点火,夜间老远就可以发现手持火绳枪的敌人的位置,使之根本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突然袭击。
但是燧发枪却无需提前点火,这就避免了使用者会被敌人提前发现,夜间伏击敌人成了可能,想想看一群燧发枪的火枪手,躲在一个地方,等敌人大摇大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