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希望能吸收到大量的居民,开发出附近的土地,哪怕是在土地上放牧也好,至少让三角城不会成为一座孤城。
“百姓们为何想要入住城内?可是为了在附近耕作的便利?”
李绩思索片刻,方道:“属下认为,百姓们主要还是担心蒙古骑兵,万一蒙古人来了,他们在城内有住房,贮存了一定的粮食,可以来城内避难,至少可以保住性命。”
又是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恐怕是个无解的难题,只要他们相互存在一日,这种矛盾就永远存在。
从农耕民族来说,自己耕地种粮,缴纳过赋税,没招谁没惹谁,为什么经常遭遇这种连申诉都无门的横祸?
为什么总是有强盗存在?难道他们依仗的就是他们的骑兵?
不仅被侵犯的那些百姓,恐怕农耕民族中的有识之士,也会发出同样的疑问。
但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谁让农耕民族占有大量的良田,生产出丰富的粮食物产,在他妈的眼中,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农耕百姓,也是富得流油。
大家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你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睡的是细腰,而自己,不但要追逐水草劳累终生,一旦天降大雪,牲畜可能冻死,部落的人就可能挨饿,甚至无声无息地湮灭在寒冷的世界里。
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
对中央之国来说,从有文字记录的战国时代#开始,与被北方的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中断过。
以中央之国绝对的人口优势,如果中央之国处于统一、强大的时代,游牧民族就会暂时退一步,一旦中央之国由于内战、分裂,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游牧民族就会南下,侵占土地、财富,甚至掳掠人口,就是一统中原,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李自成在后世的时候,虽然不是专攻历史,但对于胡汉之间的争斗,也有一些常识性的认识。
最早给他留下印象的,便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了应对北方的匈奴,赵国不但在北方设立“代郡、雁门郡、云中郡”,并且学习匈奴人骑射之术,以胡制胡。
当时的匈奴,不过刚刚兴起,连大草原都没有统一,所以赵国以一国之力,硬是将长城修筑至河套、阴山以北,将水草最为丰美的河套地区,完全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央王国的实力空前强大,匈奴人只有去漠北流泪的份,汉人与游牧民族的战争,多是发生在草原上,对汉地的百姓并无直接的损失。
但短命的秦朝随即陷于内乱,给匈奴人一个崛起的机会。
大汉王朝在中央之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强盛王朝,但汉高祖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统一了大草原的匈奴,“白登之围”让他认识到,要想打败匈奴,必须休养生息,积攒国力。
这一任务最终在六十年后,由伟大的汉武帝来完成了。
李广、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将军,被汉武帝派出,远征匈奴的漠北王庭。
合纵连横,军事打击,汉武帝的一生,基本上是在远征匈奴人的斗争中度过的,他也取得了成功,当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禅的时候,这一成功达到顶点。
汉武帝之后,大汉一直延续着对匈奴人的战争优势,当陈汤将军发出“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候,西匈奴终于亡国灭种,大汉王朝,取得了中央之国历史上对游牧民族最彻底的胜利,匈奴人从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再也寻不着踪迹。
草原上从来就不缺乏游牧民族,一波既平,一波又起。
晋朝末年,中央之国内乱,给了游牧民族可乘之机,“五胡乱华”时代,不仅北方的汉人生活在地域之中,汉人差点灭种,据后来的史书统计,这是汉人人口数量最少的时代。
汉民族从来不缺乏战斗精神,当隋文帝整合了关陇世家,建立大隋政权,关内的胡人,被迫藏于汉人之中,汉民族中出现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