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建设(2 / 3)

灭明 蓝盔十九 4660 字 1个月前

运粮车不断被河流阻隔,如果搭建浮桥,不但不能持久,而且会阻碍河流中船只的通行。

此处多为高山河流,两岸峡谷结构,即便搭桥,也是极为不便。

能不能沿着渭河,依靠水路运输粮草?

李自成很快就失望了,渭河虽是一条流量极大的河流,但在他的上游,不但流量不大,难以承载大型船只,更是比传说中的黄河还要百折千回,两岸几乎都是峭壁,一切,都是山势惹的祸!

在这样的河流中通行,比长江三峡还要艰险。

没办法,李自成只得给沿途的官员下令:待人口登记、土地分发完毕,立即组织百姓,全面修缮各自县域内的主干道,除了地势要平坦之外,宽度不得少于一丈八尺,这些将作为今年百姓所有的徭役负担,更是对个府县主官的年度考核。

道路修缮实行一票否决,凡是年底之前,域内主干道没有达标者,主官一律免职,贬为庶人!

为了监督各府县修缮兰州至清水县的主管道,李自成成立以亲兵小旗官任二喜为队长的督察队,骑着战马在沿线不间断巡视,检查各府县道路修缮的进度,凡是推诿、拖拉者,一律追究府县主官的责任。

陇右刚刚归顺天命军,李自成放出话,这是检验各府县的主官,对天命军忠诚度的最重要的标志。

修缮道路的事,算是分发下去了,即便有些府县无法完成,也会大大改善沿途的道路,但道路经过河流、耽误运输的事,就怨不得各个府县了,不要说陇右,即便是朝廷,一时之间,也难以浇筑大量的桥梁。

出征陇右之时,李自成渡过黄河来到兰州,他感叹渡河之艰难,当时便异想天开地让汤若望设法在黄河上建造一座桥梁,便于大军快速通行。

不过,这个目标恐怕很难实现,汤若望虽然学习过一定的西洋科学,但他不是天主,不是万能的,让他制造个望远镜、显微镜什么的,恰好是他的专长,难度不大,但要让他在黄河上建造桥梁,实在是难为他了,不但是他,就是他的母国,恐怕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李自成当时让他造桥,只是给出一个大方向,没想到现在真的能用上了,不知道汤若望的研究有没有进展。

他沿途走过渭河沿岸,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为了运输粮草的便利,官道应该修缮在渭河的左岸,但沿途的秦州、伏羌县、宁远县,甚至巩昌府,都是在渭河的右岸,为了未来的经济的发展,道路又必须修筑在右岸。

难道还要建造渭河大桥?

渭河的上游,河道并不宽阔,但比之支流,还是要宽上不少,最阔的地段,更是接近十五丈,如此宽度,已是接近兰州一带黄河的一半了。

究竟能不能建造桥梁?需要选择什么材料?

李自成悠地想到正在修筑的水泥大道,对,用水泥,材料倒是不难,不知道是否符合建桥的标准。

不过,这个时代,并没有特别的载重,标号低一些也无妨。

经过深思熟虑,李自成最终决定,道路还算要修筑在渭河的右岸,既然府县都是坐落在右岸,说明右岸的土地更为平整,土地上的产出更多,况且,这些府县生产的粮食,最终还是要渡过渭河,运送至清水县,反正要渡河,不如直接建造渭河大桥,也可以方便两岸的通行。

关键是能不能建造出渭河大桥。

行至宁远县的时候,李自成飞鸽传书西宁,让汤若望立即动身,带上数名西宁科技高等学校的优等生,立即赶赴陇右,与自己汇合。

不管能不能成功,李自成都要试一试,他就不信了,掌握了数百年见识的他,还能给区区渭河大桥给憋死?

不过,除了道路和桥梁让人揪心之外,李自成也遇上了几件顺心的事,巧合的是,这些事都发生在宁远县境内。

首先,周宾飞鸽传书,已经顺利拿下岷州卫,现在押解着战俘,正在返程的路上。

接到周宾的传书时,李自成已经与田芬挤在行军床上。

田芬连着几日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