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2 / 3)

侧,有几个初中打扮的学生正在球场上练习运球。

松校长跟江教授走在前面,余下学生便跟在后面,其中一位姓徐的支教老师扭过头来跟他们聊天,互相了解,江颂驰便从他口中得知关于这所小学的历史和经历,三十年多年风风雨雨,教学楼翻新过几次,学生们像是秋收的稻苗一茬又一茬地长成离去,树杉小学留不住年轻的教师,留下来的都是村里稍微有文化的老教师。

打球的中学生不怕生,看到老师就喊,邀请徐老师去打球,徐老师朝他们挥挥手说下次,转头笑着对他们解释:“都是我的学生,不过现在都读初中了,平时偶尔来打打球,有时候体育老师让他们教小学生练球,所以平常他们打球来这边打的多。”

毕空靖看着那些活泼的孩子,有些感慨地发问:“他们都是从这里考出去的吗?”

“是啊,”徐老师眼中闪烁着自豪,如数家珍地向他们介绍那些孩子们的特长优势,随后又朝操场上体育课的孩子看过去,“我们小学生源不多了,,有能力的家长都把孩子接到城里读书,这里留下来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但就算只有一个学生,我们也要教育好,教育成材。”

听完此番话,一行人对徐老师肃然起敬。

接着他们又参观了教室和食堂,这所小学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食堂备菜做饭都是请来的义工,学校经费都放在孩子身上,别的地方能省则省,中午就在学校食堂就餐,政府每年拨下来餐补份额全都用在中午这顿餐上,有虾有肉,他们坐在孩子中间,看着孩子们吃的满足,也感觉到幸福。

江颂驰把没动过的虾推到对面小学生面前,声音温和:“多吃点。”

小学生似乎有些受宠若惊,看了看碟子里的虾,又抬头看了看江颂驰,问道:“哥哥,你不吃吗?”

“哥哥不喜欢吃。”江颂驰唇角勾着淡淡的笑,“你替哥哥分担一下吧。”

小学生这才接过大虾,他吃虾的方式很特别,先是咬掉虾头,再顺着虾壳的褶皱一口一口吃虾,吐出来的虾壳堆在餐盘里,宛如一座虾壳山。吃完午餐,一行人要跟着胡教授去教室旁听课。

还没走出食堂,江颂驰感觉自己的袖子好像被拽住,他低头,发现是那个小学生拉住了他的衣袖。

江颂驰停下脚步,半蹲下来,揉了揉小孩的脑袋,询问怎么了,那小孩扭扭捏捏地抬眼,朝江颂驰手心递进来一颗糖,椰子口味的糖果,薄薄的塑料纸透着小孩掌心的温度,应该是攥在手心里很久。

“我吃了哥哥的虾,这颗糖当作回礼。”小孩搭着眉梢,认真道。

江颂驰刚想说不用,那孩子像兔子一样窜走,跑的飞快,像是生怕被人叫住。

看着手心里静静躺着的那颗糖,江颂驰注目了许久,慢慢收进了口袋。

旁听课选在二年级教室里,授课的正是带他们参观学校的徐老师,徐老师教授英文课,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漂亮的板书,带着班级里十几个孩子读单词,稚嫩的童声发着不标准的英音,但却没有人耍滑调皮,一个个认真地开口练习,像是奏响春末尾音。

江颂驰坐在一个小女孩旁边,小女孩眼睛很大,笑起来隐显酒窝,上课时书本分给他一半,上面写满了稚嫩的课堂笔记,她的背挺的很直,两只手臂相互交叠放在桌子上,听课很认真,回答问题也积极,小手臂像帆船的桅杆竖的笔直,生怕老师喊不到她。

这里的孩子透着不经雕琢的天真和自然,宛若野草生生不息,坚韧又拼命茁壮成长,他们不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在无人问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让生命充实,让人生出彩。

为期十五天的考察里,让这些看惯了高楼大厦,享受着高等教育的“天之骄子”们接触到对于他们来说崭新陌生的环境,他们跟校长深入了解过这里的实情,山区小学办学艰难,缺人缺物,这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校长说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最主要的就是无校就读的情况。

家庭经济好的家长都把孩子接到城镇读书,留下的都是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