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必须能过关。在那个没有杂交水稻的时代,普通民众都面有菜色,哪能担起上阵杀敌的任务;更别说平常的训练,不食肉哪能撑的下去;再加上,上阵杀敌立功是当时社会上升的一种渠道,少数人自然想垄断这种渠道。所以在此时,即使是家里没有几十亩上百亩土地的国人也是不可能供养出一个军人。
所以,郑忽若是得到了军队的支持就相当于得到了大部分贵族和国人的支持,这些人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社会活动的主体。
小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大到废立国君,进行对外战争,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是绝对行不通的。
比如,晋惠公这个倒霉蛋,被秦国俘虏后放回,想继续做他的国君都得把公田分给这些贵族和国人,争取他们的支持。
像春秋后期的卫灵公想背叛晋国,又担心士大夫扯皮反对,最后召集国人,问了句“若卫叛晋,晋五伐我,病何如矣?”国人回答“五伐我,犹可以能战”这才坚定了灵公叛晋的决心。
由此可见,此时的国家政治形态并不像后世人意淫的那么专制,反而与古雅典的民主政治有点类似。
当然,这个时期奴隶是没有任何人权可言的,所以,想在这个时期打一场“人民的战争”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毕竟即便像国人虽说不是贵族,但人家祖上是啊,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源于周朝实行的宗法制,嫡子继承爵位,其余的儿子降级。
如国君嫡子依旧国君,其他的儿子就只能是卿大夫,卿大夫的其他儿子降到士,士的其他儿子就只能是国人。
而奴隶除少部分因祖上犯过错被贬为奴外,大部分属于世世代代都是奴隶。
所以,郑忽不认为自己能凭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实现人人平等,天下大同。这种即便是二十一世纪都没能实现的社会理想,郑忽才不会傻了吧唧的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王八之气”一抖,众人纳头就拜。
郑忽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在团结大贵族的同时争取到大部分国人的支持,这才是他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