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皇命难违(2 / 3)

逍遥暴君 大内低手 5142 字 1个月前

恤,如此一来,百姓则是将皇上看待是一个仁义之君,实则真相也只有周朗知道。

一股非凡的皇威气势,另周朗有些胆寒,他身子微微颤抖,叩首道:“臣听清楚了,臣遵旨。”

“此事,朕希望不要被皇后知道,否则朕唯你是问。”李燕云转过身,剑眉下的星眸柔和了些许:“她一向善良,定会阻止朕!”

“是!”

“对了,完颜林那小子最近可好?”完颜林怎生也是在金国时,自己的结义兄弟,说起此人,李燕云倒有些想他了。

得到的回答是,完颜林倒也没给李燕云丢脸,在北镇抚司学着锦衣卫办案的流程,兢兢业业的。

“嗯,不错,周朗——办完这个事,朕给你准假三天,其他事则有完颜林跟着朕便是。”

应声遵旨之后,周朗告退。

这些天大雨阵阵,难得有个大好晴天,李燕云当即吩咐小张子,去文轩阁和文渊阁,将全国各地有关降雨量近一月的奏疏,送去弘德殿。

这个时代民以食为天,若发生洪涝灾害,那对百姓来说,可就是灭顶之灾,当即又传唤户部侍郎吕才。

户部尚书与锦衣卫陆炳,曾受命前去各地调查苛捐杂税之事,因此一些户部的事,李燕云只能找户部侍郎了。

朝廷对于瞒灾不报的惩治极为严重,所以奏疏上降雨量和一些信息,自然也是真实的。

端坐于弘德殿的李燕云,将小山似的奏疏看完,很是欣慰,虽然各地有小涝,还算地方官处理得当,且文轩阁和文渊阁两阁学士,给的批语,也很是合理。

“皇上——户部侍郎吕才殿外候着了。”

正在看着奏疏的李燕云听闻小张子的禀奏,头也不抬道:“宣!”

“宣户部侍郎吕才进殿觐见——”

随着小张子长喝之后,身穿官服头戴乌纱帽的吕才进殿跪下,一番行礼之后,皇上问起,藩国曾贡的土豆和红薯,是否成熟。

且土豆和红薯在前世,清朝才被引进,李燕云深知红薯和土豆的重要性,这两种植物,生长能力极强,更可当做军粮之用,乃是战略储备。

如此都半年多了,怎地说也该成熟了,听见皇上的问话,吕才抱拳笑道:“回禀皇上,都已成熟,收成颇丰,不知皇上,此物是留种一半,还是全留种?”

闻此一言,李燕云高兴了不少,放下奏疏哈哈一笑:“全部留种能种多少亩?”

“回禀皇上,若是全部留种,可十几亩。”

“才十几亩,太他娘少了!”李燕云脸色暗淡下来,放下手中奏疏,自龙椅起身:“朕计划是将此农作物推广至全国,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朕记得此物乃是苏禄国进贡,你这样——朕曾让刑部尚书范清贤,派马战前去开采矿银,此事你与范清贤说,就说朕御批的,跟他预要五十万两矿银,矿银全部要银上大宗官银之字眼,到时就用这五十万两,跟苏禄国多买些红薯土豆,买回来,给朕全部种下,不得有误!朕曾跟他们签订购买土豆和红薯协议,他们定会按协议行事。”

户部左侍郎也是大宗财政官,通货膨胀的道理他自然明白,皇上这般用开采的官银之举,而结算则是已大宗的官银结算,着实让他钦佩。

鞑靼大敌在北,到时红薯和土豆在全国都有种植,粮食更是不用发愁,有了底气之后,何愁不灭鞑靼?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早晚会被打响。

且李燕云也一直在准备着,攘外必先安内,只有大宗民生,各方面趋于稳定,到时便无后顾之忧。

当即李燕云叫来锦衣卫完颜林、富察尔琮,和一些锦衣卫的护卫下,一同与户部侍郎吕才出宫,前去视察郊外的土豆和红薯的试验田。

天气格外晴朗,京城熙熙攘攘正在行驶的一辆马车中。

怀里抱着一个大酒坛的飞鱼服周朗眼眶微红,在酒中撒下一些蒙汗药之后,他颤抖的的盖上了纸盖。

重新用麻绳封好后,心里暗叹,兄弟们,对不住了,皇命难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