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大白馒头(2 / 3)

们这辈子还真就没吃过。

墨石乐呵呵一笑,那明儿早上就给你们尝尝,一人一只大白馒头,谁敢不吃光浪费粮食,可是要打屁屁的哦!

小娃们木木应了下来,老祖宗,您还是赶紧讲故事吧。

寒风一吹,墨轩一哆嗦,这才彻底醒了过来。一边啃着手里大白馒头,一边步行前往县里的初学堂。不远,也就不到十公里。

十……十公里?小娃们茫茫然眨眨眼,自己家到初学堂也就几百步吧,离得最远的能有五百米么?灵岛十八间初学堂全都是散落地建设在灵岛十八个村落居中位置,为的就是方便小娃们上下学。

小娃们掰手指算了算,十公里是足足二十个五百米,那也太远了吧,不过通过传送阵转眼就能到。咱们去海边游乐场大多都得通过传送阵,毕竟墨家灵岛实在太大了。

墨石好笑地摇摇头,那时候哪来传送阵啊,别说是浣溪村了,明玉县都还没有呢!

小娃们全都震惊了,没有传送阵,那可怎么去呀?

墨石耸耸肩,能怎么去,当然是用两条腿走着去了,走啊走,走啊走,一般走得快一个时辰就可以到了。

呃……小娃们全都震惊,一个时辰?!咱们上午在初学堂里念书时间也就一个时辰呀,竟然全都得用来走路?这……

墨石哼哼道,这算啥啊,当年比墨家离得还要远的多得是,需要走两个时辰的都有!

明玉县设立的初学堂可不是你们现在念的初学堂,嘻嘻哈哈,一点规矩都没有。迟到早退、开小差、答不出题,就一个字——打!

讲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这就是戒尺,由两片竹木制成。

两木一仰一俯。仰者在下,长七寸六分、厚六分、濶一寸分馀,下面四边有缕面。俯者在上,长七寸四分、厚五分馀、濶一寸,上面四边有缕面。上木正中竖安木钮一只,钮长二寸五分、高七分,捉钮敲击下木。

墨轩当年没大没小的,可没少尝戒尺的滋味儿,啪一声,掌心顿时火辣辣一片,只一下就得龇牙咧嘴疼好久。

一次墨轩背诵道典,结果半本书背下来,右手掌就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向灯光中一照竟是通亮,半个月才消肿。

老师的戒尺一个月就得打断三根!

小娃们全都吓得一缩脖子,不敢想象那光景,他们除了调皮捣蛋时偶尔被家长打屁股,还真就不知道戒尺为何物。

墨石继续讲述,墨轩一路步行,运气好的话能遇到同学,结伴同行,聊聊天,走路也就不觉得那么漫长了。

到了初学堂,上午跟着刘老师后面朗读道典,再听刘老师讲解涵义;中午就着水壶里的凉开水吃掉怀里已经僵硬的大白馒头,趴桌上睡一会儿;下午在沙盆里练字写文章。

然后放学回家,同学们欢欢喜喜结伴而行,遇着岔路,人就渐渐的少了,最后只剩下墨轩一人。

起早贪黑,头悬梁锥刺股,风里来雨里去,连续十年天天如此。

小娃们不是没有听过墨轩老祖上学故事,却也只听过寥寥几句,只知道墨轩老祖当年很苦,却是不知道竟然是这样的苦!

十年呐!天天都得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小娃们实在无法想象。

墨石回归了正题,说道:“所以呢,你们问我的那条题目,我们这些老人一想就能猜到了。”

答案究竟是啥?小娃们全都眼巴巴地看着墨石,咱们实在猜不出来啊!

墨石嘿嘿一笑,说道:“你们猜不出来并不奇怪,就你们这娇生惯养的,别说是旧衣服旧鞋了,半新的几乎都没有穿过。”

到底是啥啊,老祖宗您别老是绕弯子,倒是快说呀!

墨石抬起右脚,对着小娃们转悠着脚丫子,说道:“鞋底破了。”

哈?老祖宗你鞋底没破呀?分明还是好好的呀!

等下!小娃们都不笨,很快就想明白了,哎呀,原来是鞋底破了!

天不知地知,你不知我知!可不就是鞋底破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