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2 / 4)

此前“没头没脑”的藏匿枪支,隐隐猜到真相:帕尼尔不是要策划一场真实、危险的暗杀,而是想制造出一个暗杀的“假象”!

再解释的明白点,就是在索菲亚举行的发布会上,“替”她营造一个早有预谋、企图暗杀别人的假象……简而言之,就是栽赃!至于暗杀的对象是谁?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大活人:摩根·盖蒂!

这是帕尼尔“一石二鸟”之计的周全之处,涉及到摩根·盖蒂此前的所作所为,他想搅黄发布会反而变成次要目的了,要彻底了解这桩心腹大患,就得设法把索菲亚痛击到百口莫辩、身败名裂、万劫不复!

以帕尼尔阴沉的心机,“灭口”这样拙劣的做法只是下下策,更不会让这种情况在公开场合发生在索菲亚身上,那等于他主动去揽嫌疑……怎么做最合适呢?恶人先告状!摩根不是对索菲亚起过杀心吗,那好,现在反过来如法炮制,制造一个索菲亚企图趁发布会之机蓄谋行刺摩根的假象,打她个措手不及!

诬陷、栽赃,这类事件要想成立,首要条件也是三要素:动机、人证、物证,缺了哪样都容易流产。

相反有了这三样,就算当事人拿出再强硬的辩驳,在法律层面上也已经被“孤立”了,至不济也无法摆脱嫌疑。君不见黑暗的美国社会,每天以这样形式终结的冤假错案比比皆是,套用到索菲亚身上后果照样非常可怕!

结局就是:摩根首先会夸大其词的对外界公布,自己和她之间的矛盾有多紧张激烈,曾经数次遭到索菲亚的威胁……这构成了动机;然后隆多斯再出来指证,自己藏枪是受了谁的“唆使”,这是人证。

而那些大公司准备“牺牲”的小喽啰们则更为关键,他们会分别向警方承认,自己曾被索菲亚暗中联络过,允诺只要在今天的现场干掉摩根,就会得到这样那样的好处……为了证明真实性,他们还会指出在自己按照邀请卡序号落座后,才被隆多斯告知座位附近就事先藏匿好了枪支,这都是索菲亚事先安排好的,想动手随时都有机会。

唯一的相同点,就是这些人中不会有一个承认正式和索菲亚达成过协议,他们会异口同声的推脱说自己只是知情,并不想卷入这种复杂的“家族争斗”,在主观意识上也持拒绝态度的,是索菲亚想把他们逼上梁山。

这样的口供首先能和隆多斯“交待”的内容契合,力证索菲亚的阴险图谋;其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转了一圈,不会真有人受到法律层面的威胁,却能保证唯一被送到法庭被告席上、扮演悲情角色的受害者是索菲亚!

至于物证,就更简单了,隆多斯早就藏好了,只消迪米特里带队直闯礼堂,一搜既得,十拿九稳。

弗兰克还强调,总体上看,帕尼尔的计策较为强硬,甚至缺乏那么一点点理性,但他就要压下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给索菲亚,并且做到无懈可击已经足够了。

以人脉、能量和手腕而论,再加上这些完全说得通的“证据链”,陷害索菲亚不存在什么难度了,事关盖蒂家族这样影响力巨大的官司,不管博弈怎么激烈,他都能保证真相与权力之间的较量,最终一定是后者胜出,反正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届时索菲亚罪名坐实,身陷囹圄,任她再有多大的能耐也回天乏术,纵使把摩根的“丑闻”满世界嚷嚷,也会被解读为拾人牙慧,在诋毁家族的声誉……还有谁肯相信?

幸运的是,弗兰克揣摩了这个阴谋的每一处细节,感觉“设计理念”并非全来自帕尼尔,还敏锐的嗅出了迪米特里的气息!这种风格、这种手法非常的熟悉,仿佛烙印着这位老对手的签名章,谁想范水模山都仿冒不来……兴奋之下,就把自己的见解向吴铮和索菲亚做了阐述。

他的分析尽管大胆到令人吃惊,可有章有法,条理丝丝入扣,吴铮通盘一琢磨,如此毒辣的计策不但无瑕可击,也刚好对帕尼尔的格局量体裁衣,他怎会有不用的道理!那问题就来了,该怎样组织一场更犀利更猛烈的反击,给帕尼尔这个老匹夫当头棒喝呢?

还在找”混在天使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