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3 / 4)

?”

虽然嘴巴上表现的十分随意,可实际上山本时幸却十分谨慎小心的应对,调动几路军势依次迎击浅井军的攻势,利用次第迎击的时间差进一步消耗浅井军的冲击力,使得本就是登山仰攻的浅井军在半山腰形成短暂的军势堆叠,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变的十分尴尬。

矶野员昌依然发挥出猛将的本色,面对大河内国纲的优势兵力依然毫不露怯的冲在最前面,只可惜他所面对的是精心训练十余年的近江武士,而不是六角家七拼八凑起来的杂牌军,无论是士卒的素质还的士气都绝不是那些国人众所能比拟的。

他们之中超过半数是经历过吉良义时当政时期的几场经典战役,另外一半虽然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却也参与过守山夜袭战,以及战况极为惨烈的洛中合战,完全可以称得上丰富的战斗经验足够面对畿内烈度稍低的战事,更不用提还有两千五百名经历越中战争以及洛中合战的精锐存在。

在数百名近江武士竖起的枪阵面前,即使再勇猛的武士也要慎之又慎裹足不前,可还是有一些一些莽撞的年轻武士脑子一热冲进这竖起的枪林,结果自己没碰到一个人就被无数道枪刃戳成一堆烂肉,矶野员昌呼救不及也只能望而兴叹。

他是猛将不是莽夫更不是蠢蛋,明知必死而为之的战斗他不会打,他选择为浅井长政效命还是为家业的振兴而不是一味的愚忠,多年前他还曾支持浅见氏对抗浅井氏,但并不妨碍他现在投效在浅井长政的旗下为自己谋一份收获。

矶野员昌的战意衰减意味着浅井家所向无敌的先阵受挫,这支年轻的军势缺乏身为精锐的凝聚力以及深厚的底蕴,虽然战力强悍却无法避免善打顺风仗的毛病,这种毛病存在于精锐以下的所有军势之中,无论他们的构成如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一旦打成顺风就是各种虎,其威风凛凛的架势令人惊叹。

可一旦遇到逆风战就要完全依靠旗帜姓人物的带动,一旦旗帜的战意衰减或者旗帜倒下那就没法再继续打下去了,矶野员昌就作为这么一面旗帜活跃于浅井军的先阵之中,往曰里他给人的印象就是莽撞粗鲁的样子,好比在说我要先阵不给就送的上头武士模样,但其实他是个比谁都要聪明的家伙。

吉良家的强悍完全出乎他的想象,能在先阵里就排出足足三百名持枪精锐武士的强大枪阵,绝对比拥有五千杂牌军或者五百骑马武士更加强大,凡是武士都会骑马哪怕再烂的骑术也不妨碍他们自诩骑马武士的名号。

但并不是每个武士都能玩枪术,擅长枪术的武士远比擅长太刀的武士少的多,比起擅长弓术的武士还要略微少一些,这也就意味着武士阶层精通枪术的基数更小,就更不用说聚集起一群能够摆出造型奇特的枪林,而且还能时聚时散打的浅井军毫无还手之力。

在两翼精锐足轻的掩护下,这三百武士所爆发的战斗力可能比三千杂兵还要强,他们就像块坚固的礁石屹立在海岸边,无论大海的波涛拍打多少次都不能撼动他们半分,在矶野员昌战意衰减之后,浅井军的先阵又组织十数次冲锋,都被这块巨岩毫不犹豫的击垮,甚至连杀伤其中一员都做不到。

第474章 贱岳突袭

浅井军的武士也在忙碌一整晚后早早的睡下,山上大营里还有不少受伤的武士需要早早的休息,因为山上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使得营内的医官只能为他们做简单的包扎和消毒,山上早早的休息就将监视大岩山动向的任务交给**岳山下的矶野员昌所部。

这么做按道理讲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山上不到七千军势再加上山下的五千军势到足够抵御吉良军的突袭,山上山下分立就是一种对付突袭的有效办法,若吉良家不来到也罢了,只要他敢冲过来无论是突袭挡住上山道路的矶野员昌所部,还是绕到山上突袭浅井长政所保护,都要面对另一个方向警觉过来的反突袭。

更不用说矶野员昌扎营的位置非常巧妙,在附近几处密林高坡上设置暗哨就把**岳山东部一大片地区笼罩在警界范围内,只要附近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刻传递到矶野员昌的耳朵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