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9 / 50)

响不好,而是蜂窝煤炉子是计划外商品,没有市里的推广,很难往其他区县铺货。据我所知,咱们市里的蜂窝煤推广工作进展缓慢,很多老百姓还不习惯使用蜂窝煤,有的甚至用过蜂窝煤以后又重新用回了散煤。”“市里的一个煤站因此将蜂窝煤的批发价从每千块35元,降到了33.5元。与其为煤炭降价,不如给批发购买的居民赠送一个专用蜂窝煤炉子。用惯了蜂窝煤炉子,再想改用散煤反而不习惯了。”张副主任没对她这番话发表看法,坐回书桌后,重新拿起那份晚报看了起来。煤建公司是他分管的单位,蜂窝煤推广效果不佳他是清楚的。下面的单位反馈说是因为蜂窝煤价格比散煤贵,老百姓一时不容易接受,推广有困难。倒是从来没人提过煤炉子的问题。叶满枝安静地坐在对面,隔了不知多久,才听他问:“你们煤炉厂的规模不大吧?日产量能有多少?”煤炉厂只有七个工人,最近技术熟练了以后,每天最多能生产一百个炉子。但是这个数字放到商业局肯定是不够看的,所以,她在心里快速盘算一番后,一咬牙说:“我们厂规模不大,但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制,根据市场行情随时调整日产量,少则六七十,多则三四百。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厂可以把煤炉子的制作方式贡献出来,让有需要的市民,在家自行制作蜂窝煤炉子。”张副局长惊讶地看向她:“你们厂真这么有魄力?”“我们厂是依附蜂窝煤发展起来的,蜂窝煤推广得好,厂里的产品才有销路。”叶满枝义正词严道,“冬季正是用煤旺季,只要能帮市里快速推广蜂窝煤,我们煤炉厂可以做出适当的牺牲。”反正煤炉子制作简单,即使她不说制作方式,人家也能做出来。与其那样,还不如大方地卖个人情呢。“你反映的这个情况,局里要开会讨论一下,”张副局长说,“小叶同志,你先回去等通知吧。”*叶满枝把两个煤炉子留下,独自离开了商业局。刚回到街道办,就被接到市委电话的穆兰,喊去询问了此行的细节。叶满枝一五一十地讲了,遗憾道:“我看张副局长不冷不热的,这事恐怕不好办。”穆兰却摇头说:“你尽快给煤炉厂扩充人手,多招一些工人吧。”“主任,现在招人是不是太早了啊?厂里还有不少积压产品呢。”“这事你听我的,赶紧组织人手扩大生产规模。”穆兰听她介绍了情况以后,觉得事情有门儿。如果小叶找的是个科长、副科长,未必会有好结果。但她直接拉着副市长的大旗,高调地去了副局长那里,很难不被人当成关系户。穆兰这回没再大撒手,第二天就帮着叶满枝一起组织招工,寻找仓库,甚至还让人去其他废品收购站订购了一千个油漆桶。叶满枝每天胆战心惊,生怕盲目扩大规模,会把厂子搞黄了。没几天就在下巴上起了一个大疖子。常月娥见不得闺女愁成这样,安慰道:“反正扩建是你们主任的主意,要是真把厂子搞垮了,也不是你的责任,你就安心干活。”叶满枝怏怏地点头,暂时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煤炉厂又招聘了15个生产工人,好在这些工人是新手,生产效率还不高,让工厂保持着每天生产200个煤炉子的速度半死不活地运转着。每增加200个炉子,叶满枝心里就悬起来一分。仓库里堆积的上千个煤炉子,像好几座大山似的,压在她心头。半个月后,就在穆兰也开始心虚的时候,市商业局煤建处的考察组突然不声不响地来到了光明煤炉厂。一行五六个人,在叶满枝的带领下,参观了煤炉厂的车间和仓库。他们这个街道小厂的车间在居民家里,委实拿不出手,好在仓库库存还有些看头,让考察组一行比较满意。煤建处长当天就给光明煤炉厂下了一个4000只简易煤炉子的订单。要求三天内交付1000只,剩下的在一个月内结清。这批简易煤炉将进驻全市各大煤站和煤建门市部,搭配蜂窝煤销售。由于订单数量大,而且是煤站送给批发客户的赠品。煤炉厂每只炉子的出厂价只有一块五毛三,比卖给供销社的出厂价低了将近两毛钱。即便如此,也足够这个小厂存活下来了。为了妥善完成这笔订单,穆主任把街道办所有人员都调集去了煤炉厂。势必要让煤炉子按时交付。煤炉厂是街道办的全资工厂,4000个炉子能够截留的利润,足以让街道办过个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