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13 / 49)

十万,结果今年他一调任,连这三四十万都没有。市领导干脆就不提拨款这一茬了!”听说赵副主任倒台,与面前这位叶局长有些关系。消息传得影影绰绰的,他也分不清真假。但是提一提赵副主任的事情,有助于让叶满枝理解他们这个项目的艰难。姓赵的不是啥好东西,而接替他的那个彭静云也不咋地。工程进度完成七成了,却不肯给缝纫机厂拨款。那不就是打着让企业出资完成剩余建设的主意?可是,这条生产线是为了生产工业缝纫机的,与厂里主营的家用缝纫机不是一码事。要不是市领导一力要求上马这个项目,他根本就不想搞什么工业缝纫机。当初市里说好了会全额拨款,现在却想让企业填补窟窿,凭啥?叶满枝早知道工程进度过慢,与资金有关系。市财政的账面上肯定是有钱的,但滨江的支柱产业是重工业,大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都放在那边。市里成立了轻工业局,并不代表轻工业比重工业受重视。与彭静云接触过几次,叶满枝多少能看出点她的个人倾向主要发展重工业,兼顾轻工业。对轻工业的态度是,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最常用的词就是“自力更生”。叶满枝才离开企业不久,理解唐占山的恼怒。可是,站在她的立场上看,市财政已经投资四百多万,眼瞅着就能收尾投产,她总不能让项目流产吧?叶满枝笑着说:“与市领导赌气,对缝纫机厂没什么好处。以缝纫机厂的体量来看,一百多万还是拿得出来的,与其将项目搁置下来,不如尽快投产,别管是工业缝纫机还是家用缝纫机,这不都是缝纫机厂的资产嘛。”“呵呵。”唐占山不冷不热道,“叶局,不是我搪塞你,缝纫机厂最近是真的拿不出这笔钱。”他将叶满枝请去一个车间,带她参观了“漆后机壳精加工自动线”。“这条生产线,单班生产能达到400-500只,已经用了四年。”唐占山说,“厂里打算再上三套这样的生产线,扩大家用缝纫机的生产规模。所以,工业缝纫机那边暂时就兼顾不到了。”叶满枝仔细观察着这套超大规模生产线,整间厂房都被占满了,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她疑惑道:“你们厂还有空间安置三套这样的生产线?”“没有了,所以要在附近申请一块地皮,盖一栋三层高的装配大楼。”叶满枝感叹:“这个项目的规模不小啊,光是盖楼就得投入上百万了。”如果能顺利扩大规模,缝纫机厂的产值也许可以翻倍。轻工业局当然是乐见其成的。唐占山面上带出几分傲慢神色,“规模确实不小,全靠我们厂自己投资的话,负担比较重。所以,我们的第二套方案,是将隔壁的自行车三厂合并过来,他们厂这几年的效益一般,不如转产缝纫机。要是能省下盖楼的钱,就能将这笔钱拿去填补工业缝纫机的生产线了。”这位叶局长刚搞了一个食品工业小区项目。他仔细研究过那个方案,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能整合资源,促进行业协作。唐占山觉得,叶满枝应该能理解他想要合并自行车厂的用意。他俩的工作思路还是有些相似的,曙光厂不是也合并过其他工厂吗?闻言,叶满枝一时没吱声,对方这是摆明了想跟市里谈条件了。若想让缝纫机厂出资完成工业缝纫机生产线,就得把自行车三厂合并给他。可是,自行车厂也是归轻工业局管理的。手心手背都是肉,把好好的自行车厂合并过去,算是怎么回事?她瞄一眼对方下巴上的血迹。难怪会挨揍呢,唐占山这是活该啊!

第237章 吴峥嵘:吃了价值125块的鸡蛋

叶满枝这些年接触过的企业领导, 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鼻孔朝天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说,就说与曙光厂往来最多的滨江钢厂,那革委主任就是手腕强硬、姿态傲慢的。叶满枝与这样的人打过六七年的交道, 其实早就习惯了。国营大厂嘛, 效益好, 人数多,配套设施齐全, 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小社会。关键是产品供不应求, 每天都有采购员在厂门口排队。在曙光牌电视机成为行业第一以后, 叶满枝也体会过这种滋味。所以, 她对这些傲慢的土皇帝是能够理解和容忍的。滨江缝纫机厂红火了十几年, 期间合并了五十多家公私合营小厂和合作社,如今靠着它生存的零件厂就有十多家,唐占山长期被人奉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