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这些人意犹未尽,这些人担心会通河工程结束之后只能回家耕田。
民工与匠人渴望参与这样的工程,劳民这两个字已经谈不上了。至于伤财,也未必如此。
夏元吉最初以为国库支出钱财开展各项工程,是耗费国孥,拖累国家的行为,可朱允炆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甚至还多次怂恿与鼓励户部大胆一点,在河道治理、道路修筑等方面多花点钱。
面对朱允炆的怪异思维与观点,夏元吉保持着高度怀疑,但一路走来,夏元吉终于还是理解了朱允炆的观点。
朝廷要大兴土木,就需要征调民力,只要朝廷不让民力白劳动,给民力发工钱,那户部支出的银两自然而然会到民工手中,而民工在拿到这些钱之后,并不是全都埋起来,而是会拿出来给家里人置办东西,可以是布匹,可以是书籍,可以是朱钗,可以是蔬菜和肉……
无论哪一种,这些钱都会重新流入商人或小贩的手中,而这些人也不会将钱全部存起来,而是拿出钱来购置货物,做大生意,再创辉煌……
一文钱,一票钞,通过一条无形的链,最终以税收的方式回到户部手中,钱还是那个钱,中间却增加了无数的货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朱允炆开启营造北平城这一大型工程,户部虽然会拿出不少钱,但对于整个大明而言,未必是一件坏事,伤财吗?从长远看,似乎也谈不上,甚至随着税收增加,户部似乎根本没花多少国孥……
劳民伤财,基本上都是财政小气与贪污的结果,不是朝廷免费征用徭役,百姓怨声载道,就是每个月就给发一袋米,都没办法补贴家用,亦或是贪污一层接一层,到底层民工与匠人手中就剩下渣渣辉了。
朱允炆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从改免费徭役为有偿征用就可以看得出来,夏元吉也不是小气的户部尚书,家里有钱,花点不慌,足以支撑起大型工程的民力支出,贪污已经不好使了,会通河如此大的工程,硬是没爆出一幢大型贪污案,原因就是因为监察主体太多了,账本太公开了,一笔账跑到谁口袋里去了,都有记录,对不上账,大家都别想好过……
夏元吉甚至隐隐感觉到,营造北平城如此大的工程,可以成为一项利民工程,移民中不是有许多人家劳力过剩吗?完全可以送过来打工啊……
“户部尚书,你倒是说句话啊。”
铁铉反对迁都,理由是户部无力支撑,但铁铉毕竟是兵部尚书,户部的事还需要夏元吉亲口说。
夏元吉从思绪中走了出来,抬头迎上了朱允炆锐利的目光:“只要皇上、内阁与其他同僚没意见,户部没有问题。”
“什么?!”
解缙吃了一惊,茹瑺瞪大双眼,郁新胡子更乱了,铁铉难以置信。
杨士奇平静地看着这一幕,暗想:不愧是户部第一号人物,这蹴鞠踢的,水平太高了……
第七百五十三章 帝王的战略定力
夏元吉没有无条件地站在反对的立场上,而是将球踢给了内阁与其他大臣,态度很明确:只要你们点头,户部没意见,如果你们不点头,仅仅户部同意也办不了事。
一句话,看你们。
解缙、茹瑺、郁新等人都有些不安,夏元吉主户部,此人态度至关重要,他若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户部不给钱营造北平城,那朱允炆再多想法也是徒然。
可现在夏元吉看似与内阁、兵部等官员站在一起,实则是变相的支持朱允炆。
迁都这等大事,官员就两个立场,支持与反对,不反对就等同于支持,不存在搞模棱两。夏元吉的态度,如同锋利的刀锋划过,一条裂缝赫然显现出来。
可如此大事,谁都别想想置身在外,铁铉冷漠地看着夏元吉,道:“夏尚书此言不妥吧,天下国孥皆有定数,若朝廷大兴土木,肆意挥霍,致使国库空虚,无力支用卫所,无财赈灾救民,你当如何给天下人交代?”
夏元吉瞥了一眼铁铉,淡淡地回了句:“铁尚书,这话是在说夏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