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挖石头,还有银子赚?

众人听了,顿时瞪大了眼睛,来精神了。

“咱们知府说了,只要报名去挖山,就给你们付银子,多劳多得!到时候赈济粮到了,你们还可以用银子买粮食吃!根本不用怕饿肚子!”朱小彪笑道。

“可是赈济粮不都是免费发的吗?”有村民不禁问道。

“唉,说到这个我就生气!”朱小彪这时突然一拍大腿,身后的锣鼓大队立马敲出了生气的节奏感,“有些个县城的县令真是不干人事,竟然把赈济粮都贪污了,还撒谎说赈济粮被山洪冲走,把自己的县民故意引到我们这边来!那既然来了我们肯定要负责不是?不能让人家饿死啊!”

众人一想,也是,自己不就是被江都县百姓给负责了?

“可粮食只能用银子买啊!朝廷下发的银子又不多,如果既买粮食又付工钱,哪里遭得住这般消耗?更何况挖山也是为了你们好,江都县百姓收留咱们还给咱们馒头吃,咱们不能又吃又拿是不是?自然是要花钱买粮食,让梁知府再用这些钱,去别的州县再买粮食,如此周而复始,大家才能活命啊!”

众人听得脑壳子疼,只听懂了“挖山好”“不能又吃又拿”“才能活命”。

但也就是这几个词,他们知道,这样是对的,就应该这么办。

人家在府衙门口讲这个事儿,那就是正事,他们老百姓或许没什么文化,但懂得听从官府大人的指挥,只要自己不饿肚子,自然就会照做。

“这位小哥,你刚刚说有些个县城故意把老百姓引到这边来,那是多少人啊?”有个人好奇道。

朱小彪叹了口气,“足足三万。”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三万?那得近十个县城的人吧!

“这么多人,粮食够吃够分吗?”

“他们能帮咱们凿山吗?”

“挖山要好久嘞,他们自己不种地了吗?”

朱小彪清了清嗓子,“大家不用担心,粮食肯定是没问题的,种地也是没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

众人不禁提起心脏,附耳侧听。

“是人太多了,梁知府心善不愿强征,但也不能一个个的劝啊!需要很多很多人帮着忽、咳,帮着让他们明白,来挖山干活是好事,对谁都有好处!”

众百姓:哦~哦~~~

懂了!就是帮着忽、啊不是,帮着劝人干活挖山!

【第39章 熟能生巧的村民,一个接一个忽悠】

最后的最后,梁知府亲自出场,摆出几箱白花花的银子,保证挖山的人都能拿到工钱,甚至冬季还会有棉衣补贴,引群民欢呼,热情高涨。

朱小彪和荆泽回了府衙,坐在院中的谢承泽正在烤鸽子,见二人回来,不禁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咱们小朱大人,讲得真是太厉害了!”

“殿下说什么呢!”一声小朱大人,把朱小彪羞得脸躁红,“都是荆泽写的好,小的就是跟着念罢了。”

谢承泽一笑,在原书中,荆泽此人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因为经历过太多苦难,他的文风中总是有一种向死而生的煽动感,能够轻易拨动看者的心情,感知和认同他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琼林宴上,他临死前所作的绝笔诗,影响了不少学子为其哀鸣不平,对原主的恶行口伐笔诛,气得原主火冒三丈,骂骂咧咧地要将天下学子杀尽。

所以谢承泽特意让荆泽按照自己的意思写了一篇情绪递进的“演讲稿”,让他给朱小彪翻译成大白话。

朱小彪胆大不怯场,加上从小耳濡目染,身上自带有一股无形令人服从的官风气质,又融合了纨绔公子的痞性和任性,反而很适合这种“反抗老天爷”的叛逆人设,让备受水旱之灾压迫的老百姓有了代入感和追随感,也想跟着一起反抗老天爷。

瞧那一声“去他妈的老天爷”,喊得多带劲儿?

要他说啊,朱小彪和荆泽合作,太特么适合搞传教传销了。

“不过殿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