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不多了,长期的军事经验告诉他,决战即将到来,而今夜,可能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于是在一段紧张的忙碌后,小西行长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守卫平壤部队,为日军第一军全部、第二军一部,共计一万八千余人,以及朝鲜军(朝奸部队),共计五千余人,合计两万三千人。
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北方向,此地应放置主力防守,于是小西行长命令:第一军主力一万两千人,驻守西北方三门:七星门、小西门、大西门,配备大量火枪,务必死守。
而在东面,明军并无大量军队,所以小西行长大胆做出判断:明军不会在东城发动猛攻。
现在只剩下南城和北城了。
短暂犹豫之后,小西行长命令如下:
“南城广阔,不利用兵,新军(朝鲜军)五千人,驻守南城含毯门。”
“余部主力防守北城!”
我相信,在这一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是一天前的那一幕。
“剩余部队为预备队,由我亲自统领!”
至此,小西行长部署完毕。
从明军的动向和驻扎看,东面应无敌军,南面必有佯攻,而主攻方向一定是西北两城,我相信,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只要打退明军总攻,固守待援,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此时,在城外的明军大营,李如松终于说出了他隐藏已久的进攻计划:
“我军的主攻方向,是西城。”
攻城明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具体部署如下:
“左军指挥杨元,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小西门。”
“中军指挥李如柏,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城大西门。”
“右军指挥张世爵,率军一万人,攻击西北七星门。”
“以上三万人,为我军攻击主力。”
第二个部署的地区,是北城。
“南军(即戚家军)指挥吴惟忠,率军三千人,攻击北城牡丹台!”
平时开会时,李如松说话基本上是独角戏,他说,别人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人打断了他的话:
“此攻城部署,在下认为不妥。”
打断他的人,叫做查大受。
查大受,铁岭人,李成梁家丁出身,时任副总兵。
作为李成梁的得力部将,查大受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且与李成梁感情深厚,凭着这层关系,他还是敢说两句话的:
“我军驻扎于西城,已有两日,日军可能已判断出我军主攻方向,如在西城加强防守,我军恐难攻克。”
“此外,南军虽为我军主力,但北城地势太高,仰攻十分不利,难以破城。”
要说还是查大受有面子,李如松竟然没吭声,听他把话说完了。
当然,面子也就到此为止,李司令把手一挥,大喝一声:
“这些事不用你理,只管听命!”
接下来是东城和南城:
“东城不必攻击!”
“为什么?”这次提出问题的,是祖承训。
虽然他很怕李如松,但实在是不明白,既然兵力有余,为何不进攻东城呢?
而回答也确实不出所料,言简意赅,简单粗暴:
“你没有读过兵法吗?围师必缺!”
所谓围师必缺,是一种心理战术。具体说来,是指在攻城之时,不可将城池围死,因为如果敌军深陷重围,无处可跑,眼看没活路,必定会拼死抵抗,如果真把城围死了,城里这两万多玩命的冲出来,能不能挡得住,那实在很难说。
最后一个,是南城。
“神机营参将骆尚志,率南军精锐两千,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八千,攻击南城含毯门,由我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直到这最后的一刻,李如松才摊出了所有的底牌。
在宁夏之战中,李如松亲眼看到了困兽的威力,在优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