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自明代中期,每年都有上千名符合条件(割过了),却没法入宫的太监(候选)在京城等着。
要知道,万一切了,又当不了太监,那就惨了,虽说太监很吃香,但归根结底,吃香的只是太监的工资收入,不是太监本人。对于这类“割了”的人,人民群众是相当鄙视的。
所以众多未能成功入选的太监候选人,既不能入宫,也不能回家,只能在京城混,后来混得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京城社会治安的稳定。为此,明朝政府曾颁布法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阉割。
我一直相信,世事皆有可能。
太监之所以如此热门,除了能够找工作、混饭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权力。
公正地讲,明代是一个公正的朝代。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哪怕是八辈贫农,全家只有一条裤子,只要出个能读书的,就能当官,就能进入朝廷,最终掌控无数人的命运。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条道路虽然公正,却不平坦。因为平凡的人是很多的,且大都不安分,要想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着上去是不行的,一般都得踩着上去――踩着那些被你淘汰的人。明朝的进士,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平均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能进入朝廷,看见皇帝大人尊容的,只有三四十人。而决定所有人命运的,只是那张白纸和几道考试的题目。
同一张纸,同一道题目,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脑袋,不同的手。
能否出人头地,只能靠你自己,靠你那非凡的智力、领悟力,以及你那必定能够超越常人、必定与众不同的信念。
所以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杰出的、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杜绝了自东汉以来腐败不堪的门阀制度,最大地保证了人才的选拔,虽然它并不完美,却亦无法取代。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你考上了进士,脱离了科举体系,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另一个全新的体系――文官体系。
在那个体系中,你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员,还要熬资历、干工作、斗智斗勇,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之后,你才能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并具备足够的智商和经验,领导这个伟大的国度继续前进。
这就是于谦、李贤、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必经之道。虽然他们都具有优异的天赋、坚忍的性格、坎坷的经历,但要想名留千古,这是无法逃避的代价。
在那条通往最高宝座的道路上,只有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天分的人,才能到达终点。
但许多人不知道,有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优秀、不那么有天分的人,也能走到终点。
因为在通往终点的方向,有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太监之路。
太监不需要饱读诗书,不需要层层培训,不需要处理政务,不需要苦苦挣扎,他们能够跨过所有文官体系的痛苦经历,直接获取成功,只需要讨好一个人――皇帝。
皇帝就是老板,就是ceo,就是一言九鼎,总而言之,是说了就算的人物。而太监,就在皇帝的身边,所以只要哄好皇帝,太监就能得到权力以及他想得到的一切。
这就是有明一代,无数的人自愿成为太监的全部原因。
但现在摆在无业游民魏忠贤面前的,不仅仅是个录取名额比例问题,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难点――阉割问题。
魏忠贤当政以后,对自己以前的历史万般遮掩,特别是他怎么当上太监,怎么进宫这一段,绝口不提,搞得云里雾里,捉摸不透。
但这种行为,就好比是骂自己的儿子王八蛋一样,最终只能自取其辱。他当年的死党、后来的死敌刘若愚太监告诉我们,魏公公不愿提及发家史,是因为违背了太监成长的正常程序――他是自宫的。
我一直坚信,东方不败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也最有可能的自宫者。这绝不仅仅因为他的自宫,绝无混饭吃、找工作的目的,而是为了中华武学的发展。
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