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杨大年可不服,还没坐下就拿起筷子夹了一筷子洋芋饼饼,吃进嘴里,杨大年筷子伸进那盘洋芋饼饼里,翻了起来。

这是什么场合?李巧妹连忙用筷子打他的手:“你吃就吃,翻什么翻?”

杨大年缩回了手,就青红辣椒、蒜片、鸡蛋,没有其他啊!他记得所有调料都是自己带的,为什么岳宁炒得就这么香?

此刻,岳宁夹一块羊头肉放在爷爷的碗里:“爷爷,蒜蓉羊头肉是大年叔的拿手菜,我们西北的羔羊肉不腥不膻,加香料卤了之后,再用蒜蓉烧,味道很好,您试试?”

杨大年等她说完了,问:“岳宁,你洋芋饼饼里放了什么香料?”

“镬气。”岳宁回他。

“什么?”杨大年没理解,“啥气?”

岳宁跟他解释:“猛火快炒带出来的香味,似焦未焦的烟火气,是炒菜火候。”

杨大年是乡厨,乡村的粗菜,自然没这么讲究,但是乡村的食材天然新鲜,味道也不差。什么气,什么火,就算了。

岳宝华吃着羊头肉,羊头肉肉皮软烂,肉细嫩,吃不出腥膻味,蒜蓉酱恰到好处,没有喧宾夺主,里面的辣椒和孜然又给羊头肉肉增加了西北的粗犷风情。

他刚才那一口洋芋饼饼进嘴,愣是从这个西北特有的洋芋饼饼里吃到了粤菜的烟火气,跟现在这一口羊头肉完全不同。如果是宁宁来做这个羊头,兴许味道相近,肯定会带着广府的味道。

就地取材,又没有丢下粤菜的风味。这就是粤菜的有传统,无正宗?

[15]第 15 章

岳宝华在这里的时间有限,吃过饭,就安排去开岳志荣的坟,把骨灰盒起出来。

杨福根和六指阿根拿了铁锹,岳宁提着李巧妹给她准备香烛纸钱,上了山。

前几年移风易俗,平整坟地,不至于连个坟都不允许修,墓碑就没办法树了,好在岳志荣是火葬的,在一大堆土葬的坟边上,尺寸差距有点大,找起来毫不费力。

按照当地风俗,人死入土为安,上头推行火葬很多年一直推行不下去。

岳志荣临走前遗愿,要火葬。一来是起个带头作用,不管有没有用,好歹他是做了,二来却是为了以后迁葬回故乡方便。

岳宁点了香烛,烧了纸钱,跪拜后,撑开了伞。

杨福根和六指阿根一起挖开了岳志荣的坟,土一撬一撬地被挖走,终于露出了骨灰盒的一个角,岳宝华突然跪到地上,杨福根猝不及防,差点铁锹磕碰到岳宝华。

岳宝华双手挖着土,嘴里念着:“志荣啊!爸爸来接你了。爸爸带你和宁宁回家。”

岳宁想要拉他,岳宝华哪里肯听,岳宁只能撑着伞遮住阳光。

岳宝华终于把儿子的骨灰盒挖了出来,杨福根递上毛巾。

岳宝华像是给孩子擦脸一样,一点一点地把嵌在骨灰盒缝隙里的泥土擦了干净,他仔仔细细端详儿子的骨灰盒,眼泪未干的脸上带着笑容:“志荣,我们回家了。”

大约是跪得太久,岳宝华站起来的时候,晃了一下,岳宁一把撑住他,看着骨灰盒说:“爸爸,我们一起跟爷爷回家。”

岳宁撑着伞,岳宝华抱着骨灰盒,一起回去,回到家里,岳宝华把骨灰盒和照片放在一起,他看着儿子。

他今天见识到了宁宁的手艺,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儿子都能教出这样宁宁,要是儿子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