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3)

青岫很快与万重对了个眼神,看来两个人短时间内掌握的东西还是太少了,比如聂某的全名和身高,比如受害人冉某的小名,叫小秋。

近朱显然对自己了解的案情资料已经滚瓜烂熟,她此刻肯定道:“聂胜武的确身高1米67,被逮捕时体重70公斤,据他的亲戚朋友说,前些年因为一直锻炼,所以更壮一点,大概能有75公斤,臂力尤其惊人。”

小莫不再说话,风雪之窗后面的眼神十分沧桑。

“这样吧,咱们把各自最想表达的点都说出来,或者用纸条写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决定先从哪个点深入。”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三把剑居然是十分沙哑的烟酒嗓。

桌子上有现成的纸条和笔,那两年格外流行这种“玩吧”,除了喝茶吃东西之外,年轻人可以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其中就有古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游戏。

大风给每个人发了一叠便笺纸和一支原子油笔:“只写关键词。”

有的人拿起笔很快就在纸上写起来,有的人则在思考,写上去又划掉,再写。

几分钟后,大家都写完了,大风直接将自己的纸条亮出来:“干脆把纸条都摆在桌子中间,看看谁的关键词最吸引人吧。”

六张不同笔迹的纸条整齐放在桌子中间,像一朵被风吹『乱』的大雪花。

令所有人惊诧的是,大家的答案竟如此的相似――六张纸条,每一张上面都只有两个字,其中两张写了“时间”,另外两张写了“真凶”,最后的两张写了“绳子”。

“跟商量过似的。”三把剑哑着嗓子一笑,用手指敲了敲写着“绳子”的纸条,“谁和我的一样。”

这次说话的是近朱:“真没想到居然有人会和我的观察点一样,我以为没有亲眼见过并仔细研究过凶器的人,不可能会想到……”

“我也以为除了推理小说家,不可能会有人想到……”三把剑笑着。

大风给大伙倒上茶:“那你们就说说吧,为什么会写绳子。老剑,你先来。”

“好吧,我这都是凭想象和字面理解,希望一会儿近朱能给我佐证。”三把剑清清嗓子,“我关注了所有关于‘七杀案’的文字报道,也阅读了一些近朱以前搞来的内部资料,发现除了1985年的那次案子里提到了‘草绳’两个字,剩下的所有案子里关于凶器的描述都是‘绳子’或者‘麻绳’,可能在普通人的概念里,‘草绳’和‘麻绳’没什么区别,都是那种用植物纤维搓到一起的绳子。”

.

第16章 四尺玉(15)绳子。

青岫认真听着三把剑的话,的确,自己从来没有留意过“绳子”的区别,案情报道中关于“草绳”“麻绳”的用词也被囫囵看过去,并没有仔细研究过。

三把剑继续说:“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我爷爷就会搓草绳,还会编草鞋,前一阵子我去广西采风,看当地的草鞋样式和我们那边很不一样,就专门买了一双带回去给我爷爷看,我爷爷很感兴趣,除了样式以外,他更重视材料,他就说:这种南方草鞋恐怕更结实,这是用黄麻编的,这个鞋带儿收口用的是麻绳,韧『性』更大,比咱们这儿的乌拉草还好使。”

听见乌拉草,众人才恍惚知道三把剑是东北人,但也许是天南海北去过很多地方,东北口音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三把剑说:“我当时还问我爷爷,既然黄麻结实,咱们这儿为什么不用黄麻编草鞋?我爷爷就说,这黄麻只有南方才有,咱们这边能用的就是乌拉草,不过咱们这边穿草鞋的时间也短,雨水也不大,所以夏天穿乌拉草的草鞋就够了。当年我爷爷也是在集市上见过有人用黄麻编的麻袋装东西,特别结实,这才知道那东西叫黄麻的。”

小莫听了一会儿,忍不住道:“会不会记者跟咱们一样,根本不懂草绳和麻绳的区别,随手写上去的?”

三把剑拿出根烟来,放在鼻子下面闻了闻,并没有吸:“所以我一直没有在论坛贸然写出来,因为没有证据。”

“剑兄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