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说后他们回来,就是自愿归来,自己没有强迫他们,才能更肆无忌惮地压榨他们。

“让这群已经有出息的勋贵子弟当教书先生,先进带后进,才能让年轻的勋贵子弟有更大的动力。”刘盈看了一眼过了晌午的日头,眯着眼睛笑。

年轻人对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同辈人,向来是不太容易服气的。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如年长的同辈,只是因为晚生了十几年。

这等狂妄,毒打一顿就好了。

作者有话说:

一章半合一,欠账-0.5章。目前欠账85章。

碎碎念(宋史相关,请屏蔽):

这章算是给之后的宋朝文打预防针。我在文案强调“对北宋历史人物有好感的人谨慎观看”……

这里选两条他的历史局限性言论,如果不能接受,下一本真的别看了,免得太难受了骂我。

1、

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卫青这个奴才,正适合给汉武帝添屁股上的痔疮,汉武帝蹲厕所时见他,十分合适。

有人评价苏轼不是骂卫青,是看不惯外戚。但厌恶外戚可以骂无能的外戚,用如此恶毒的话骂卫青,他针对的确实只是卫青。因卫青唯一的“缺点”,就是“外戚”,苏轼便可以造谣他在汉武帝上厕所后,舔汉武帝的痔疮,后世还说苏轼“情有可原”吗?

2、

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于四方者,用力之馀,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 若雕弊太甚,厨传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

士大夫舍弃亲戚,离开祖地,在天下各处当官,努力工作后的空闲,也需要取乐,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实行了“免疫法”,士大夫不能免费驱使百姓在家里做劳役),士大夫过得就太苦了,简直是亡国陋习,实非太平景象。

这个上书是反对王安石的免役法。他出发的角度不是国家如何,百姓如何,而是士大夫需要享乐,这样会让士大夫不能享乐。

这独非苏轼的局限性,乃是宋朝所有士大夫的局限性。

这个局限性,看文彦博和宋神宗的对话就能理解得更深。宋神宗对文彦博说,变法有利于百姓。文彦博回答,“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范仲淹忧国忧民,但也认可文彦博。

宋仁宗时期,强盗劫掠高邮,知军(地方军事长官)晁仲约不仅不敢出兵,还向当地百姓征收财物,送给强盗,希望强盗改道。此事触犯律令,且激发民怨,宋仁宗震怒,欲按照律令治罪,被范仲淹劝说,晁仲约无罪释放,之后还官运亨通。

范仲淹私下承认,晁仲约确实有罪,害民极甚,但“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

想想范仲淹都这样,其余北宋官吏,耸肩。

哦,对了,北宋不杀士大夫,并不是“祖宗以来”,而是自宋真宗想要泰山封禅,讨好士大夫开始,就没杀士大夫了。无论是宋太祖太宗,还是宋真宗前期,士大夫犯罪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

再说了,因为担心士大夫被杀以后自己也被杀,所以就劝宋仁宗把该千刀万剐的罪官无罪释放,甚至提拔……好歹定个流放啊!不然免官也行啊!

唉,范仲淹是贤臣,宋仁宗是(文人公认)仁君,这绝对是独属于北宋贤臣明君的浪漫。

至于有人说“那时东坡大大还小,他之后就不了巴拉巴拉”。苏轼上书的时候,已经三十四岁。而他之后虽反对保守党一些过于脑残的政策,但对“免役法”一直深恶痛绝,坚决捍卫士大夫享乐的利益,并无改变。

苏轼对北宋乐坊制度也是持如此态度。

苏轼在杭州当官时,一个年轻漂亮的乐坊女子攒够了钱,报请上官请求赎身从良,苏轼批复“慕周南之化,此意虽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这句话很有文采,化用典故,但直白翻译,就是姑娘你年轻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