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继续为服侍士大夫发光发热,所以不准赎身。
这件事是与苏轼同意年老乐坊女子从良,对比来描写的,典故出自北宋《渑水燕谈录》,是极具史学价值的“史料笔记”。
王辟之尤其推崇“三苏”,“三苏”并称,和“三苏”大部分私下美好品德的事迹,就是这篇文章写的。所以这不是后世嘲讽苏轼,而是北宋人夸赞苏轼断案有方,言语风趣,是正面例子,让士大夫学习。
你可以捂着眼睛说“正史没写就不算”,但这件事至少证明了北宋的价值观各朝各代女子赎身都叫从良,唯独北宋,年轻貌美的“花魁”不可赎身,士大夫认为花魁服侍士大夫才是发挥才干的正途。
是不是毁三观?
因为北宋所有价值观的基础,就是“士大夫的利益”。
3、
右臣伏见熙宁以来,王安石用事,始求边功,构隙四夷。王韶以熙河进,章惇以五溪用,熊本以泸夷奋,沈起、刘彝闻而效之,结怨交蛮,兵连祸结,死者数十万人……
这是苏轼后期的上书,骂王韶、章惇。熊本等难得能领兵的文人将领挑起兵祸,友邦惊诧,才导致北宋外患。
此封上书整篇完全颠倒是非黑白,事实是西夏入侵,王韶熙河之役大胜(北宋难得的对西夏大胜)收复五洲,拓边两千余里,当世和后世的评价都是“断西贼右臂”;川贵桂三省交界处叛乱,章惇领兵平定叛乱,招抚四十五州;西南夷叛乱,交趾入侵(就是交趾打到广州城那次),熊本领兵击溃交趾,俘虏交趾太子,交趾国王降宋。
在苏轼的上书中,却变成了王韶、章惇、熊本等平定叛乱、击溃外敌的将领,导致了叛乱和外敌入侵???
同时品鉴苏辙对章惇的弹劾,“虽罪名未著,而意有不善,辄不可留”。我之前科普过,这就是秦桧引用的用来杀岳飞的罪名,“莫须有”。
兄弟二人是一起弹劾的。
对比章惇在乌台诗案对苏轼的鼎力回护,或许有人感慨,怪不得章惇后来对苏轼深恶痛绝。但根据《宋史》记载的苏轼被贬的旨意时间和章惇回京的时间,苏轼先被贬,章惇后回京。宋哲宗极其厌恶苏轼这件事倒是真的。苏轼后半生越贬越远,是宋哲宗干的。
古代向来是臣子为皇帝背锅,于是在黄庭坚等宋臣的笔下,这都是章惇欲杀苏轼(指)。其实章惇在苏轼被贬上所做的事,就是没做任何的事。
苏轼晚年写信给章惇,希望与章惇修复关系,甚至希望与章惇一同归隐山水,再不问政务。章惇没回信。
两人在苏轼写这封信后,一两年间先后脚死了(怅然)。
两人的关系,哪怕在决裂后,也没有后世人故意写的那样狗血。
只是惘然与怅然。
总结:
苏轼和范仲淹,是我在北宋语文天团中难得喜爱的人。从我之前的文也可看出我对两人的偏爱。别看我上面写了那么多,他们的“历史局限性”算是语文天团中最小的一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