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惦记上了。
她正在思考怎么说服姥姥,现在就到省道这边开店做买卖。
不是说农村不好,只是这个年代,务农实在太辛苦了。
哪怕胡姥姥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到了农忙的季节,也照样要下地割稻子、收麦子,经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问题是不管是这个年代,还是二十年后的国内,种地都是投入产出比最低的一个行业。
辛辛苦苦一整年,收获的粮食卖了钱,去掉种子农药化肥等等成本,到手的净利润,可能还没有进城打工一个月挣的多。
不要说什么“农村消费水平低”,只有真正在农村生活过的才知道,农村真的不是什么都便宜。
自己家种粮食,种菜养猪,平时吃饭花销确实少,但其他东西不一定便宜啊。
别的不说,就说看病吧,她们镇上只有一个卫生站,稍微大点的毛病都看不了,只能坐车去县城大医院。这一来一回的,算上车费、拿药的钱,一年多来几次,种地挣的钱还不够看病的。
更别提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相比,医保的报销额度都不一样。
上辈子姜甜在工地食堂上班,就经常能听到一些年纪大的工友说要回老家。
不是干不动了,是生病了,农保在外地报销不了,只能回老家看病。有些得了大病的,干脆连治都不治了,直接回老家等死。
不是不想活,是活不起。
重活一世,姜甜不仅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想改变姥爷一家的命运。
先把姥姥骗过来摆摊卖粢米饭团!
等到生意好起来了,姥姥一个人忙不过来了,以胡姥姥的聪明,自然能算得出来,做生意比种地赚的多得多。
到时候不需要她去费心思说服,胡姥姥自己就要把胡姥爷叫过来帮忙了。
等到二老都过来了,回家不方便,正好新房子也盖好了,平时就住在这边呗,毕竟来回跑也麻烦得很。
等到姥爷和两个舅舅的生意都稳定下来了,每个月看着家里的进账,他们还会想要回村里务农吗?
再等个几年,336省道这边拓宽拆迁,到时候政府会统一安置这些住在省道边上的人,趁着搬迁的时候可以谈判,顺势就把全家人的户口都迁过来。
从农村户口变成城镇户口,虽然损失了家里的耕地,但同样也不用再交提留款和公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