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者,仰慕少宰的学识品性,翘首期盼之心,让人难以推辞。”

杨霖低着头想了想,自己花了重金,买了无数酸文人给自己写诗唱赞歌,没想到真的有了成效。

这群水军可比后世的有良心多了,水军多了带来真爱粉,看来是亘古不变的路数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能辜负了大家的一片殷切之心,反正今日无事,便去一趟太学好了。”

太学,从汉代开始便已经出现,历代都是最高学府。

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宋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

宋神宗赵顼时,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推行三舍法。

到了宋徽宗赵佶,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宰相蔡京一力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在如今正式达到极盛时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的庙堂上,做官的都是这群人。蔡京的改革,也让太学内涌入大量的平民子弟,这些人家中没有固定先生,多是私塾出身,大多都是杨霖的拥趸。

太学门前,两派学生横眉冷对,互不相让。

其中一些是老太学的学子,他们亲身经历过杨霖凶残的时期,新状元骑殴陈朝老是太学生永远的痛。

另外一些,则是新晋的太学生,他们在汴梁之外就是天天听杨霖的赞歌。

更有甚者,他们的启蒙先生,很多都是收钱办事的主。

殷慕鸿拿到经费之后,左思右想,只有私塾先生缺钱而且穷酸,会写诗难夸人,所以大力招募这些人,利用万岁营的流动性,发展了很多教书先生作为宣传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