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6 / 50)

,脖颈上系着一条宽大的条纹围巾,和昏黑的天色融合在一块。 男人一边讲电话,一边拢了拢大衣领子,他的步子迈的很快,一下就消失在眼前。 也就是这个时候,宋幸才发现雨下大了,她没有带伞,像是狼狈的老鼠四处逃窜,好不容易逃到屋檐下,给许愿打个电话。 “许愿,我没带伞。” “你等着,你在哪呢?要是我的宝贝宋幸淋坏了,那我可就是公司的千古罪人了。” 宋幸把电话拿远,冲她翻了个白眼,惯会说好听的。 不知等了多久,一辆深黑色路虎横在她眼前。 宋幸顿时觉得整个街道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帅的车,虽然下雨天大家也不是很乐意开车出来,街道空空荡荡,连人影都没有。 敢冒着大雨来接她,这个朋友没白交。 许愿按了两声喇叭。 “快上来。” 宋幸呵着冷气上车,抖了抖身上的雨水,许愿开了暖气,又开了电台。 活泼俏皮的蓝调乐在车内震颤。 许愿一脚踩下油门,带她在雨夜里奔腾。 车子转了个弯,和那男人擦身而过。 是刚刚她在地铁站遇见的人,宋幸看清他的脸。 是他,两年没见,他的脸越发冷峻,和这雨夜一样寒凉。 一点也没变。 “在法国两年,不会已经忘了筷子怎么用了吧?” “才不会!”宋幸一个饿虎扑食,扒开筷子吃了起来。 在法国,他们这群留学生都是自己做饭的。 不过宋幸试了试,自己实在不是做饭那块料,就把心血来潮买的锅碗瓢盆都卖了,每天乐呵呵地去超市买速食,或者点外卖。 也有朋友看她可怜,准许她去蹭饭。 在法国两年,像是吃百家饭过来的。 读完研,宋幸有些迷茫。 不知是否是留在国内还是继续深耕。 诚如 Garcia 说的,国内纪录片发展形势并不好,可拍摄的素材很少。她的远大志向未必能够实现。 可是宋幸很想家,她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为人处世都极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两年下来还是融入不了当地生活。 就在迷茫时刻,大学同学许愿朝她抛去了橄榄枝。 许愿和宋幸是大学里唯二的继续从事本专业的人。 原先樊盛也是,家里破产之后他就转去念了商科。 在法国的时候他们曾见过一面,不过这也是后话。 许愿诚挚邀请宋幸来她的公司入职,担任制片人。 宋幸受宠若惊。 在真正入职之前,先让她入职成州的分公司,熟悉运作模式,算是下放基层。 “毕竟像你这样年纪轻轻就有过好几次统筹经验的人,我打着灯笼在海市也难找。” 两人又恢复了在大学里厮混的模式。 “对了,我明天带你蹭课去。” “什么课?”宋幸好奇地问。 “历史课,教这门课的老师还很帅。说不定可以把他挖来当学术顾问。” 许愿得意洋洋眉飞色舞地说着。她向来喜欢把话说满,宋幸只当她夸张,并不理会。 宋幸昨夜睡在许愿家,今早起来,许愿去上班,顺带捎了她一程。 两人刚到公司,就听说投资方派来的人也来了,正在会议室等着。 郑章文使尽三寸不烂之舌,向樊盛介绍他们的拍摄计划。 然而他静静听完,并没有提什么意见,竟然问他:“听说你们这部纪录片的制片人是宋幸?” 郑章文也没想到樊盛会这么问,他愣住了,随后解释道:“宋幸只是其中一位制片人。这个策划案是我们商定之后,我负责写的。” 樊盛就像刻意忽略其他似的,就只记得“宋幸”这个名字。 他友好客气地笑着,问:“这位宋幸,我和她曾经认识,能否让她和我商谈?我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会比较自然放松。” 郑章文脸上笑容快比哭的还难看,他说“我试试”,就站起身来,径直走出去。 和宋幸表达完投资商只想见她的想法。 宋幸也觉得奇怪。她在国内并不认识什么做科技的人。 许愿说:“说不定他也是从法国回来的。” 郑章文耸耸肩:“我不知道,反正你去见见就是了。策划案你也看过了,应该熟悉。” 宋幸将门打开,看见那张熟悉的脸,几乎要屏息。 隔着几米远的距离,只需走几步路。两人却像隔了一个冰河世纪那样长。 樊盛抬起头,如春风般和煦笑着,和她打招呼:“宋幸,好久不见。” 宋幸自知失态,她抹了抹微红的眼眶,翻开桌上的策划案,想要将理智拉回来,嘴里快速地介绍着:“樊总您好。这是我们的策划案。我们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