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蠢妇人多言开杀戒 好兄弟远路示军谋(4 / 4)

大清三杰 侠义小说 6630 字 2个月前

一千,押运各路湘军的军粮。九是命四川试用知府大营文案委员冯卓怀,拟出厘金制度的详细章程,以便奏请权时设立,以裕军饷。十是命大营文案委员程学启,拟出各营冠以本军统带的名字,作为营名,以便认识。大众奉命去讫。

曾国藩即在大营坐候捷报。又因国华能于军务倥偬之际,写来如此详细之信,很觉高兴。但防国华少读兵书,军谋不够,急写回信示以军谋道:来信俱悉。李中丞一见,即待之甚优,委以统领,此非为弟之才具,实为弟之家世也。弟既受此知遇,第一须不负此知遇,方对得起李中丞,亦对得起吾家之家世也。统领五营,已是古时之旅将;五营兵士之性命,名誉、道德、风纪,全在吾弟一身之处置。来书谓既出报国,性命置诸度外,义固如斯,事宜斟酌。此即古人所谓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者也。应死而死,死得有名。

不应死而死,死得无谓。为将之道,亦非随便一死,即尽责任也。

兄将军谋之大略,撮要告之。凡用兵主客要正,夫人而能言之,未必果能知之也。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

守营垒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即格开而即戳者为主。中间排队迎敌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为奇兵。屯宿重兵,坚札老营,与贼相持者为正兵。分出游兵,飘忽无常,伺隙狙击者为奇兵。意有专向,吾所恃以御寇者为正兵。多张疑阵,示人以不可测者为奇兵。旌旗鲜明,使敌不敢犯者为正兵。羸马疲卒,偃旗息鼓,本强而故示以弱者为奇兵。建旗鸣鼓,屹然不轻动者为正兵。佯败佯退,设伏而诱敌者为奇兵。忽主忽客,忽正忽奇,变动无定时,转移无定势,能一一区而别之,则于用兵之道,思过半矣。吾弟须注意之。

又将平日记于笔记中者,择其切要者,摘录数条:一、约期打仗,最易误事;然期不可约,信则不可不通也。二、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佚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常常提其朝气为要。三、凡打仗,一鼓再鼓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凡攻垒一扑再扑而人不动者,则气必衰减。四、守城煞非易事。银米子药油盐,有一不备,不可言守;备矣,又须得一谋勇兼优者为一城之主。

五、军中须得好统领营官,统领营官须得好真心实肠,是第一义;算路程之远近,算粮仗之缺乏,算彼己之强弱,是第二义;二者若有把握,方能作将。此外良法虽多,调度虽善,有效有不效,尽人事以听天命而已。六、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七、近年从事戎行,每驻扎之处,周历城乡,所见无不毁之屋,无不伐之树,无不破之富家,无不叹之贫民。大抵受害于贼者十之七八,受害于兵者十之二三。以上数条,尤其不可忽略。匆匆手复,俟复再述。

曾国藩发出此信之后,仅过月余,忽接探子来报,说是汉阳、武昌,复又失守。曾国藩不待听毕,顿时吐出一口鲜血,晕了过去。正是:运筹帷幄书才去失守城池报又来不知曾国华性命如何,且阅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