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今人学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得其形势,笔力自生。”(出《谭宾录》)
贞观十年,太宗跟魏征说:“从打虞世南去世后,没有人可与我谈论书法了。”魏征说:“褚遂良后来在法书上很有些造诣。”于是,太宗召见褚遂良。唐太宗曾经用重金购买王羲之书法的真迹,天下士人争着购买古书,进宫献给皇上。当时没有人能辨识出古书的真伪,褚遂良对每件古书的鉴定评论就是根据,从来没有出过差误。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用真草书屏风给群臣观看。笔力遒劲有力,在一段时间里,这是绝好的书法了。太宗收集、购买得到流传在世间的真行字帖,二百九十纸,装订成七十卷;草书字帖二十纸,装订成八十卷。每到处理完政务的空闲时间里,经常取出来观赏、把玩。太宗曾对朝臣们说过:“书法是小道,刚开始学习时不要着急。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比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效果要好得多。各种技艺,没有你用心学了而没有收获的。问题出在你思想不集中,不能集中精力钻进去。今人学习古人的书法,不要特注重它的形体结构,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摸透它的风骨上面。得其骨,笔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兰亭真迹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出《尚书故实》)
唐太宗酷爱学习书法。有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三千六百纸,都以一丈二尺为轴。最珍贵的是《兰亭序》,将它挂在旁边,不论早晨还是晚上都要欣赏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边说:“我去世之后,将兰亭序让我带去。”到了太宗病逝时,高宗李治将《兰亭序》用玉匣盛着,随葬在太宗昭陵墓内。
王方庆
龙朔二年四月,高宗自书与辽东诸将。上谓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先臣进讫。有一卷,臣近已进讫。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导十代祖四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洽,九代祖询,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见在。”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观之。仍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自为宝章集,以赐方庆,朝野荣之。(出《谭宾录》)
龙朔二年四月,唐高宗亲自写信给辽东诸位将领。高宗对凤阁侍郎王方庆说:“你家共有多少书法字帖?”王方庆说:“我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先祖将它们全都进献给太宗皇帝。有一卷,我近日已进献皇上了。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询,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同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现在还保存着呢。”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群臣,让王方庆将这十卷书帖取来给大家看。又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亲手用玉玺给十卷帖集盖印,用此赏赐王方庆。朝野上下都感到荣幸。
二王真迹
开元十六年五月,内出二王真迹及张芝、张昶等书,总一百六十卷,付集贤院。令集字拓两本进,赐诸王。其书皆是贞观中,太宗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伪。右军之迹,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纸,装为七十卷;草书二千纸,装为(按上自右军之迹至装为共二十五字,原缺,据《法书要录》补)八十卷。小王张芝等迹,各随多少勒帙。以“贞观”字为印,印缝及卷之首尾。其草迹,又令褚遂良真书小字,帖纸影之。其中古本,亦有是梁隋官本者。梁则满骞、徐僧权、沈炽文、朱异,隋则江总、姚察等署记。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以记之。其《兰亭》本,相传云在昭陵玄宫中。《乐毅论》,长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写,因此遂失所在。五年,陆元悌、魏哲、刘怀信等检校换褾。每卷分为两卷,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