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5 / 6)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9326 字 1个月前

迁,路经此观。留题。末句云:“好是步虚明月夜,瑞炉蜚下醮坛前。”其瑞炉比如金色,轻重不定。寻常举之,只可及六七斤。曾有一盗者窃之,虽数人亦不能举。至今犹在本观,而不能复蜚矣。(出《玉堂闷话》)

新泽县境内有一座真阳观。这座真阳观,乃是晋朝仙人许逊真君的弟子曾真人得道成仙的地方。道观的庄田,受到附近住户的严重侵占。唐僖宗在位期间,南平王钟传镇守江西八州。当时,观里修缮房屋,忽从天上降落下来一只香炉。香炉高三尺,下面有一只托盘,盘里长着一枝莲花,上面长着十二片莲叶,每片莲叶上隐约浮现一种动物,是十二生肖。炉顶上有一位仙人,头戴远游的帽子,身穿云霞一样的衣裳。相貌端庄神妙,左手撑着脸胓,右手垂扶在膝盖上,下面坐着一只小盘石。石上有花竹、滚水、松、桧等图形,雕刻的非常奇怪,不是人工能刻出来的。这位仙人一降落到地上,凡是被附近住户侵占的庄田,他就在那里出现,大放光明。住户们惊恐害怕,当即将侵占的庄田都退还给道观,一刻也不敢延误。南平王钟传听说这件事后,派使臣来到真阳观,将这只仙炉取回江西供养。忽然有一天晚上,仙炉不胫而走。南平王派人寻找,结果这只仙炉远从江西又回到真阳观内。观里的道士和附近的乡民,都将它看成能给人带来祥瑞的仙炉。丞相公孙偓全家南迁时,途中经过真阳观,为这只仙炉题留一首诗。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大意是这样的:正是月色清朗正好漫步观赏夜景的时候,祥瑞的仙炉飞降在醮坛前!这只香炉金黄色,时轻时重。平常里人们用手举它,也就六七斤重。一次窃贼来偷它,虽然来了好几个人也搬不动它。这座香炉至今还在真阳观里,但是却再没飞走过。

陴湖渔者

徐宿之界有陴湖周数百里。两州之莞葪萑苇,迨芰荷之类,赖以资之。唐天佑中,有渔者于网中获铁镜,亦不甚涩,光犹可鉴面,阔六五寸,携以归家。忽有一僧及门,谓渔者曰:“君有异物,可相示乎。”答曰:“无之。”僧曰:“闻君获铁镜,即其物也。”遂出之。僧曰:“君但却将往所得之处照之,看有何睹。”如其言而往照,见湖中无数甲兵。渔者大骇,复沉于水。僧亦失之。耆老相传,湖本陴州沦陷所致,图籍亦无载焉。(原缺出处,明抄本作出《玉堂闲话》)

在徐、宿两州临界的地方有湖泊叫陴湖,湖围几百里。两州临湖而居的乡民们,都靠着湖里生长的莞、葪萑、苇、芰、荷等物生活。唐昭宗天佑年间,有个打鱼人网到一枚铁镜,五六寸大,还不是那么太不光滑,光亮的程度还可以照人。这个打鱼人将铁镜带回家中,忽然来一位僧人,在门口跟这个打鱼人说:“你有一件特殊的东西,可以拿出来让贫僧看看吗?”打鱼人回答说:“我家没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啊!”僧人说:“听说你打鱼时得到一面铁镜。就是这件东西,贫僧想看看。”打鱼人取出铁镜给僧人看。僧人看罢对打鱼人说:“你拿着这面铁镜再到你网到它的地方去照一照,看看都看到了什么?”打鱼人按这僧人告诉的去湖上一照,立即看见湖中有无数甲兵。打鱼人大惊失色,又将这面铁镜扔入湖水中。那位僧人,从此也不知去向。老人们相传说:“这个湖是陴州塌陷后形成的。但是地图、典籍上,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文 谷

伪蜀词人文谷,好古之士也。尝诣中书舍人刘光祚,喜曰:“今日方与二客为约,看予桃核杯。”文方欲问其由,客至。乃青城山道士刘云,次乃升宫客沈默也。刘谓之曰:“文员外亦奇士。”因令取桃核杯出视之。杯阔尺余,纹彩燦然,真蟠桃之实也。刘云:“予少年时,常游华岳。逢一道士,以此核取瀑泉盥洗,予睹之惊骇。”道士笑曰:“尔意欲之耶。”即以半片见授。予宝之有年矣。道士刘云出一白石,圆如鸡子。其上有文彩,隐出如画,乃是二童子,持节引仙人,眉目毛发,冠履衣帔,纤悉皆具。云:“于麻姑洞石穴中得之。”沈默亦出一石,阔一寸余,长二寸五分。上隐出盘龙,鳞角爪鬣,无不周备。云:“于巫峡山中得之。文谷一日尽睹此奇物,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