恳求见一见坠石,和尚坚持不说。忽然有一天,和尚呼唤李生来,不久李生到了,和尚握住李生的手说:“贫道已经精疲力竭,勾摄生魂的使者无常就要到了。你以前所求见的东西,姑且用作分别的纪念。”于是,让服侍他的人全退出去,带领李生进入他的卧房内,撤掉床铺,挖开地面,手棒木匣给予李生后死了。
立 石
莱子国海上有石人,长一丈五尺,大十围。昔始皇遣此石人追劳山,不得,遂立。(出《酉阳杂俎》)
莱子国的海上有一个石人,高一丈五尺,有十围那样粗大。过去秦始皇帝派这个石人追赶劳山,没有追到,就立在这里了。
孤 石
筑阳县水中,有孤石挺出。其下澄潭,时有见此石根,如竹根,色黄。见者多凶,俗号承受石。(出《酉阳杂俎》)
筑阳县潭水中,有一孤石挺立出水面。它的下面潭水澄清。时常有人看见这孤石的根,象竹子的根,黄色。看见过石根的人,多半都不吉祥。人们都称它承受石。
网 石
于季有(“有”《酉阳杂俎》续二作“友”)为和州刺史时,临江有一寺,寺前鱼钓所聚。有渔子,下网,举之觉重,坏网,视之乃一石,如拳。因乞寺僧,置于佛殿中。石遂长不已,经年重四十斤。张司封员外入蜀时,亲睹其事。(出《酉阳杂俎》)
于季有做和州刺史的时候,靠近江边有一座寺庙,寺庙前是钓鱼人聚集的地方。有一个打鱼的人,向江中下网,起网时觉得很重,网破了,往网里一看,是一块石头,大小象拳头。于是乞求寺庙里的和僧,把这块石头放置在佛殿当中。石头就不停地长,过了一年,重达四十斤。张司封员外郎入蜀的时候,亲眼看到了那件事。
卵 石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尝闲步涉岸,得一石子,大如鸡卵,黑润可爱。玩之,行一里,划然而破,有鸟大如巧妇,飞去。(出《酉阳杂俎》)
常侍崔元亮,在洛中的时候,曾空闲散步来到河岸,捡得到一个石子,大小象鸡蛋一样,黑色,光润可爱。崔元亮不时玩弄它,走了一里路,石子突然破裂分开,内有小鸟,大小象巧妇鸟一样,腾空飞走了。
卧 石
荆州永丰县东乡里,有卧石一,长九尺六寸,其形似人,而举体青黄隐起,状若雕刻。境若旱,使祭而举之,小雨小举之,大雨大举之。相传此石忽见如此,本长九尺,今加六寸矣。(出《酉阳杂俎》)
荆州永丰县的东乡里,有卧石一块,长九尺六寸,它的形状象人,但全身青色和黄色,微微突起,像雕刻的一样。境内如果干旱,让人祭祀并举起它,要小雨小举它,要大雨大举它。相传这块卧石忽然出现的时候是这样,本来长只有九尺,现在增加了六寸。
僧 化
天台僧,乾符中,自台山之东临海县界,得洞穴。同志僧相将寻之。初一二十里,径路低狭,率多泥涂。自外稍平阔,渐有山,山十许里。见市肆居人,与世无异。此僧素习咽气,不觉饥渴。其同行之僧饥甚,诣食市肆乞食,人或谓曰:“若能忍饥渴,速还无苦。或餐啖此地之食,必难出矣。”饥甚,固求食焉。食毕,相与行十余里,路渐隘小,得一穴而出。餐物之僧,立化为石矣。天台僧出山逢人,问其所管,已在牟平海滨矣。(出《录异记》)
有一个天台山和尚,在乾符年间,从天台山东面的临海县境内,找得一个洞穴。与他志向相同的一个和尚将与他互相协助探明洞穴。开始的一、二十里,山洞低矮,小路狭窄,一般多是泥泞的路。从这往外稍平坦开阔,并逐渐有山。过山十余里,出现了市场、作坊和居民,和人世间没有什么不同。天台山和尚一向练咽气之功,不觉得饥饿干渴,而与他同行的和尚饥饿得很,到市场、作坊去乞食。人们有的对他说:“如果你能忍住饥渴,快返回去,没有痛苦。如果吃了此地的食物,必然难出去呀。”和尚饥饿厉害,坚持乞求食物。吃完后,共同走了十余里,道路逐渐狭小,找到一个洞穴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