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位”,塑有四位美女的泥像,东边坐着的一人少了一对掩鬓,右边二人臂上缺少两个镯子、耳朵上少了一副耳[王当],左边一人脸上脱落两枚花钿。谢琏的父亲大为惊慌,拿出泥捏的物品,一一放回原处,都相吻合。随即用手砸碎四位美女像,命令仆人全沉到江里,然后回家。这以后一个多月,谢琏的病也好了,怪魅从此绝迹了。
芙蓉屏记
元至正十一年,江苏仪征有一个叫崔英的,家里极其富裕。不久,凭借父亲的庇荫得官,补浙江温州永嘉县尉,带着妻子王氏前去上任。途经苏州,停船稍事休息,买了纸钱、祭祀用的牛羊和甜酒,到神庙祭拜。祭祀完毕,就与妻子在船舱里酌饮。船家看到他们的酒杯都是金银制作,立即起了坏心。当天夜里,船家把崔英沉入江中,把家僮、婢女全部都杀了,对王氏说:“你知道不杀你的原因吗?我第二个儿子还没有娶妻成家,现在替人撑船到杭州去了,一两个月才能回来,然后和你成亲,你就是我们家的人了。所以,你尽管放心,不要害怕。”说完,把崔英的财物尽行席卷而去,并且以媳妇称呼王氏。王氏假意应承他,勉力替船家料事家务,竭尽巴结讨好之能事。船家暗中高兴找到一个好媳妇,逐渐熟悉,不再防备她。
如此一月有余,正好碰到了中秋佳节,船家大摆酒席,喝得酩酊大醉。王氏等众人睡熟了,轻身跳上了岸,一口气走了二三里路。忽然间迷了路,四面都是水乡泽国,只有芦苇、茭白、蒲柳,一望无际。她出身良家,小脚纤细,实在受不了跋涉的痛苦,又担心船家追寻,于是尽力奔走。
过了好久,东方渐渐发白,远望树林中有一所房屋,王氏急忙前去投奔。到了那里,门还没有开,隐隐约约听见有钟磬的声响。过了一会儿,一个女僮来开门,原来是一座尼姑庵。王氏径直走进去,庵主问她为什么来这里,王氏也不敢把实情说出来,就骗她说:“我是真州人,公公到江浙做官,带着全家一起上任,到达任所后丈夫便亡故了。我守寡守了好几年,公公又把我改嫁给永嘉县崔县尉做第二个妻子,他家大娘子很凶悍,难以侍候,常常万般鞭打辱骂。近日丈夫离任回家,停船在此,因为中秋要赏月,就叫我取出金杯饮酒,不料我偶然失手,杯子落到了江里,大娘子大怒,一定会打死我,于是我逃生到了这里。”
庵主闻言说道:“娘子既不敢回船上去,家乡又远,如要另求配偶,仓卒之间也没有好媒人,孤苦伶仃一个人,打算到哪里安身呢?”王氏听后,只是哭泣而已。老尼姑又说:
“老身有一句话相劝,不晓得您的意思怎么样?”王氏说:
“假如老师父有什么好去处,即使死也没有遗憾!”老尼说:
“这间庵寺偏僻,远在荒凉的水边,很少有人到此,整日与茭白、芜青做邻居,与鸥鸟、白鹭做朋友,幸得一二同位,都是五十岁以上的人,几个侍者,也都淳朴谨慎。娘子虽然年轻貌美,无奈时机不顺,命运不好,何不舍离爱欲,觉悟此身如幻,披上法衣,削去青丝,就在这里出家?禅榻佛灯,晨飧暮粥,聊且随缘度过岁月,难道不比做人家小老婆、受今世苦恼、结来生冤家强吗?”王氏听了这番话,拜谢道:“这正是我的志向。”于是就在佛前落发做了尼姑,起了个法名叫做慧圆。
王氏读书识字,书画文章都很在行,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已通晓了佛典,大受庵主的敬重礼待,凡是庵内大小事务,没有王氏的过问,没有一件敢自作主张的。王氏人又宽厚善良,庵中人人都喜欢她。她每天在观音像前礼拜百来回,暗诉心事,即使隆冬盛夏也不间断。参拜后,就身居静室,外人很少见到她面。
如此一年有余。一天,忽然有施主到寺院游览,院主留他吃了斋饭后回去。第二天,拿了一幅芙蓉画来施舍,老尼就张挂在白屏风上。王氏经过看到了,认出乃是崔英的手笔,于是就问庵主这幅画是从哪里来的?庵主说:“方才一位施主施的。”王氏又问:“这位施主姓什么名什么?现在住在什么地方?以什么为生?”庵主回答说:“是本县的顾阿秀,兄弟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