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很可能就是通过贾菖和贾菱配药,使林黛玉作为一个世俗的生命存在死于慢性中毒。还有一点,我上一讲也跟大家说了,赵姨娘在谁面前最有发言权啊?贾政,荣国府这个府第法定的主人。贾母死后,林黛玉没有了靠山,“金玉姻缘”又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她自己又吃了赵姨娘通过贾菖、贾菱所配的药,慢性中毒;而赵姨娘又向贾政告发了她和宝玉之间所谓的不轨行为,所以说林黛玉的处境非常糟糕。你不能说赵姨娘是在完全造谣,我上一讲提过,第五十二回,她小步子进潇湘馆内室,腾就冲进去了,一下子就看见贾宝玉正挨近林黛玉的身子说话呢,因此,当她向贾政告这个状的时候,她甚至还心安理得――我是亲眼所见嘛!然后,她可以满世界夸张渲染,甚至于造谣诬蔑。

而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林黛玉到人间来是为了还泪,而她的眼泪基本上已经哭干了。所以,到了她该回到天上的时候了。人间的黛玉在这种情况下会主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认为,林黛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加上她兼具绛珠仙草这一仙界身份,因此,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一定是一种诗意的死亡方式。根据我的研究来判断,在曹雪芹笔下,八十回后林黛玉的死亡形式,应该是一次甚至比葬花更优美的行为艺术。

她所采取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就是沉湖。

有一个“红迷”朋友听我说到这儿,他就开始急躁。他说他知道了,我的意思是说黛玉自杀了,跳湖了。这是对我的意思的误解。

第一,我没有说黛玉自杀。

黛玉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你说她自杀,我不能完全反对,因为你表述的意思大体正确。但是,我宁愿选择另外的语汇,因为林黛玉的死是很诗意地安排自己向人间告别的过程。她是诗意而来,诗意而去。所以我觉得,与其说她是自杀,不如说是仙去――她来自仙界,又复归仙界。

跳湖这个说法,我是坚决不赞成,因为这说明你对跳湖和沉湖之间艺术上的重大区别麻木不仁。跳湖,是从高处往下,一个抛物线,咕咚一声――当然,可能死得很痛快,但是毫无诗意。沉湖,是自己穿戴好了以后,从水域的浅处慢慢走向深处,很不一样啊!

不要觉得我说的这个话好像是怪话,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就采取过这种艺术化的死亡方式以激励民众。

辛亥革命前有一个烈士叫陈天华,他怎么死的呀?有人就非要说是跳海而死。陈天华没有跳海,而是蹈海,这两者有很重大的区别。陈天华当时觉得非常苦闷,为唤起中国民众结束清朝的统治,他写了《猛回头》等激昂的文字,首先剪掉了清朝规定男人必须留的那个辫子,所以现在留下的陈天华的照片上他是披肩发,然后就在日本蹈海。这个事件有相关文献可以证明。他留下遗言,在蹈海前一天写下了《绝命书》,使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震撼力。1905 年12 月8 日,他从海边的浅处一步一步向大海深处走去,海水冲击到他的胸部,然后是颈部,最后淹过了他的头部。他觉得他完成了他的人生使命――告诉大家,应该改变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腐朽现实。陈天华作为一个激昂的革命者,他这样的行为你怎么评价是一回事,但是他没有跳海,他是蹈海。

现在我再强调一次,我所说的林黛玉的死亡方式,你不要概括成跳湖,她是沉湖。

一定会有“红迷”朋友来问我:关于林黛玉是沉湖而死的,你的依据究竟是什么?

还是要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文本进行考察。因为曹雪芹的艺术手法就是总是有伏笔,在很多地方设下伏笔,在很久以后再去呼应、照应。上一讲我也说了,脂砚斋就说他“文笔细如牛毛”。《红楼梦》就是这样一个文本。有人说,这么读《红楼梦》累不累啊?不愿意累,是您的自由;我这样读,不仅不感到累,还感到很快活,获得了很大的审美乐趣。当然不是说所有的小说都得这么写,天下很大,人各有志,小说的写法和读法也有很多种,这是其中一种。

为什么我说林黛玉会沉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