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八十回里有很多伏笔。现在,我不按顺序说,而是按我心目当中所认为的重要程度来排列――开头先说最重要的,最后再说一个最重要的,当中说一些其次的。
有一个根据,就在七十六回。
这一回就写到,在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两个人很寂寞地在湖畔联诗。联来联去,联到最后,联出两句,这两句惊心动魄,湘云那句是“寒塘渡鹤影”,林黛玉那句是“冷月葬花魂”。
有人会问了,不是“葬花魂”,是“葬诗魂”吧?“冷月葬诗魂”确实是很多通行本的写法,但在考察了各种古本之后,我认为,曹雪芹的原笔应该是“花魂”,而不是“诗魂”。为什么?“花魂”在《红楼梦》里面不是一个陡然出现的语汇,早在这一回之前就曾多次出现。比如说,第二十六回就有两句,叫做:“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就有“花魂”这个字眼。在林黛玉的葬花词里面,“花魂”出现的次数也很多,比如“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你看,“花魂”是一个《红楼梦》里面固有的概念、固有的语汇。在七十六回这个地方,它就是林黛玉的象征,就和上一句的那个“鹤影”是史湘云的象征一样。“冷月葬花魂”,就是说在一个凄清的中秋之夜,湖面上倒映着中秋的满月,湖波荡漾,花魂就默默地、一步一步地沉进去了,就埋葬在里面了。所以,这一句联诗就是对林黛玉沉湖的一个暗示,就是一个伏笔。
还有,早在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住进潇湘馆,和贾宝玉偷读了《西厢记》,分手以后她一个人慢慢地走回潇湘馆,听见远远传来了学戏的那些小姑娘唱曲的声音,唱的就是《牡丹亭》里面的句子,这又勾她想起了很多古人的诗句。曹雪芹下笔的时候就反复地写了这样一些句子,比如“花落流水红”、“水流花落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它们构成一个密集的意向,就是美如花朵的青春少女最后会在水中结束她的生存。我想,描写她听曲,曹雪芹可以摘引很多不同的句子,为什么她所听到的和所想到的来来回回都有这样的内容呢?根据曹雪芹的写作习惯,他不可能是随便一写,这就是一个伏笔。
书里写到,大观园里面成立了诗社,第三十七回就出现了海棠社。组织了海棠社以后,大家说以后写诗就别用哥哥妹妹这样的称呼了,咱们得想一个署名,大家当诗翁嘛,就都要有一个别号。林黛玉的别号就是“潇湘妃子”。潇湘妃子是什么意思?远古传说时代的尧、舜、禹当中的那个舜,有两个妃子,一位叫做娥皇,一位叫做女英。舜是一个非常好的部族领袖,他经常外出巡查,后来不幸死于苍梧,没有回来。娥皇、女英就去寻找他,就很悲痛,她们的泪水洒到竹子上,使得竹子上面出现了斑痕,这就是所谓的斑竹、潇湘竹,“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就来源于此。娥皇、女英最后怎么死的呀?“泪尽入水”。这是古书上有记载的。娥皇、女英找不到舜,她们的眼泪哭干了,最后死在了江湖之间。因此,潇湘妃子这个别号,实际上也在暗示林黛玉最后是沉湖而死。
到后来,诗社又由海棠社变化为桃花社――因林黛玉作了《桃花诗》,后来她们就把诗社的名字改成了桃花社。后来,由于史湘云偶然在春天拈了一片柳絮,就带头做柳絮词。我前面也讲到了,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柳絮词鲜明地体现出了两个人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生感受。林黛玉的那一首柳絮词的词牌是《唐多令》,第一句叫做“粉堕百花洲”。粉,表面说的是花粉,实际上也是在暗示一个女性。她的生命结束在哪儿了呢?百花洲。百花洲是水域的名称。这一句也是一个伏笔。
第四十四回凤姐过生日演戏,有一出戏是《荆钗记》,里面有一折叫《男祭》。这出戏的主人公叫王十朋,这折戏就表现王十朋跑到江边去祭奠一个人。写这一笔干什么呢?因为这一回写得很巧妙,凤姐过生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贾宝玉却不通知家里的人自己跑到外面去了,穿了一身素白的衣服,骑着马,只有一个小厮焙茗跟着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