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多次出现“官中”这个词语,府里人把总账房的钱视为“官中”(或“公中”)的钱,那是不能随便挪用,更不能贪污的。第三十五回写宝玉挨打后养伤,王夫人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元妃省亲时做过的那种小荷叶儿、小莲蓬汤,贾母便一叠连声地叫做去,凤姐就吩咐厨房里立刻拿几只鸡,另外再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王夫人问要这些做什么,她就说不如借势儿弄些大家吃,连她也“上个俊”(意思是尝个新鲜),贾母听了就笑道:“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你作人。”大家笑了,凤姐忙说:“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得起。”这就说明,那个时代,那样的贵族府第,在经济管理上也有一套严格的“游戏规则”,也有“官中”和“私房”的明确界限。第七十二回贾琏向鸳鸯询问油冻的佛手的下落,也说明“官中”对每样古董都有账目和档案,一旦有档无物,就会盘查到底。
但是,书里有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就是凤姐每回从“官中”一打趸领来月例银子后,并不马上往下发放,而是拿到社会上去放贷取利,总要等到把前次的本利收回,才往下发放,也许对老太太、太太她还能大体按时,其他人的月例就都被她缓发。她这样做,开头连贾琏都瞒着,只有给她去具体操作的旺儿夫妇和心腹平儿知道。
第十六回写贾琏从江南参与料理林如海丧事回来,凤姐正在里屋给贾琏接风,忽听外间有人说话,凤姐就问是谁,平儿就进屋说是薛姨妈打发香菱来问她一句话。后来贾琏被贾政叫走,凤姐问平儿薛姨妈巴巴地打发香菱来作什么,平儿才如实相告:“那里来的香菱,是我借他暂撒了个谎。奶奶说说,旺儿嫂子越发连个承算也没了……奶奶那利钱银子,迟不送来,早不送来,这会子二爷在家,他且送这个来了……”曹雪芹不是刻板地向读者交代凤姐用月例银子放贷取利的行为,而是在非常生活化的精彩细节里,一石数鸟地传递信息。这样的描写,不仅交代了凤姐放贷取利的行为,也把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勾勒出来,同时也就刻画出各人的性格。
第三十九回的主要内容是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但曹雪芹非常自然地插进一段,写袭人问平儿:“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太太的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悄悄告诉袭人:“你快别问,横竖再迟两天就放了……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利钱收齐了才放呢。你可不许告诉一个人去。”袭人笑道:“他难道还缺钱使?何苦还操这心!”平儿道:“何曾不是呢!他这几年拿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又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袭人笑道:“拿着我们的钱,你们主子奴才赚利钱,哄的我们等。”连最不愿意得罪人的袭人,也忍不住脱口而出,发出了抱怨。
第三十九回接下去还写到,小厮们缠着平儿告假,平儿准许了一个,说:“你这一去,带个信儿给旺儿,就说奶奶的话,问着他那剩的利钱,明儿若不交了来,奶奶也不要了,就越性送他使罢。”把凤姐放贷取利一事描补得更加清晰。
第五十五回写凤姐和平儿说私房话,凤姐为自己的行为这样辩护:“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有不背地里恨我的。我如今也是骑上老虎了,虽然看破些,无奈一时也难宽放,二则家里出去的多,进来的少,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省俭了,外人又笑话,老太太、太太又受委屈,家下人也抱怨刻薄,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就都赔尽了。”那么,她把一打趸领来的月例银子拿去放贷,造成各处月银总不能按时领到,那些赚来的利银,究竟是不是都用在了贴补府里用项上了呢?是否属于“省俭之计”中的一招呢?
到第七十二回,凤姐放贷秘事所依赖的旺儿媳妇来要求把彩霞(应为彩云)配给她的儿子,凤姐那放贷的事,也就爽性公开化了。凤姐当着贾琏命令旺儿媳妇:“说给你男人,外头所有的账,一概都赶今年年底下收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