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1 / 2)

高羡进庵门时,早已有一位守门的尼姑候在那里。她显然是认得高羡,也知晓他今夜会来,与他二人见了一个礼,便往里头引了引,道:“二位施主,请随贫尼往这边走。”

高羡与阿慈亦还了礼,随她向庵堂的后头去。

那位尼姑走在前面,高羡一路只低声与阿慈说了几句有关四王爷生母的话。

他道:“……这位师太如今法号‘明尘’,住在这白雀庵里已有廿余年了,你一会子见了她,只用唤她‘师太’便是。她过去虽是先帝封的容妃,但到底已经摒弃红尘,并无娘娘的架子,你大可以安心同她说话,只当是家中长辈一般。”

阿慈颔首应是。

他与她小声说了几句后,眼看行到一处禅房前,那位引路的尼姑又行了个礼便退下了,高羡遂才又紧了紧阿慈的手,与她道:“走罢。”

阿慈点头。

只是快到门前时,高羡却忽又停了下,低低念了一句:“明尘师太她……并不清楚你是谁。”

只这一句,阿慈登时又明白过来。

她忽而低首,伸手取下头上的一支玉簪。盘起的发髻落下来,她稍稍理了一下,又重新挽起,挽作一只少女常梳的髻。

再将玉簪簪上时,她方才抬眼望着高羡,眼里明媚可爱的:“这样可好?”

高羡没有多说旁的什么,只回望她的目光一时间慰藉温柔,道:“好。你怎样都好。”

他说完,阿慈才又拉起他的手,轻轻浅浅地笑一声:“那走罢。”

高羡点点头,上前几步,叩了叩禅房的门。

静夜里的两声“空空”。

阿慈听见屋里有了些许响动,不多时,便见一道人影行至门边。随那房门打开的光亮,她方见到那是一位眉目祥和的师太站在门前。

烛火映出她身上穿的青色法衣,她的手中还有一串佛珠正握在虎口间。

见到高羡,她素来应是宁静平和的面容笑了笑,侧身道:“来了。进来罢。”

高羡喊她一声“母亲”,便也顺着她侧身的方向进了屋。

屋子里早已生好了炭火,倒比外头暖和了不知多少。阿慈今夜出门时穿的那身斗篷有些厚了,只是她才见明尘师太,难免拘谨,没敢将外衣脱下。

倒是明尘,她带上房门回过身来,见到阿慈仍站在那里一动未动的,笑道:“姑娘且坐,不必拘礼。”

阿慈方才顺着她的话行了个礼,道声“见过师太”,才解了斗篷随高羡一并坐下了。

禅房不大,不过一炕一桌,又于东面和南面沿墙置了几把座椅,阿慈与高羡坐在南边,见到明尘折回来坐到另一侧的椅子上。

坐下来后,高羡方取出先时拿在手上的一只小包裹,递与明尘,道:“这是儿子手抄的几卷佛经。近来因端王兄故去,陛下多加了一些公务给儿子,以致日益繁忙,无暇习字,手有些生了。这几卷佛经,抄得不好之处,还望母亲勿怪。”

阿慈听了,一时默默的没有作声。

她知晓他是因为与四王爷的字迹不同,害怕知子莫若母,教明尘师太看出端倪来,故才拿公务繁忙做借口。

只见明尘接过那只包裹,也未打开,只道:“你有这份心便是好的,佛祖亦不会怪你这些。佛经我收下了,来日供于案前念诵,也归是替你念一念经了。”

高羡道:“儿子怎好要母亲来替我念经,抄这几卷佛经,不过是尽儿子一点微不足道的孝心罢了,别无他念的。”

明尘点头笑道:“我自然晓得。”

她收了佛经,转而才侧首望向阿慈,又怪高羡:“你也是的,进来就先说了一通佛经的事,倒把人姑娘冷落在一旁,我还不知要如何称呼。”

高羡这才忙介绍了阿慈,只说她姓甚名谁,家中经营酒肆,旁的便一概不提了。

他话毕,又与阿慈简单道了声明尘的法号。阿慈虽然在进门前先已问过了,但眼下高羡又提起来,她便也顺着他的话往下接,只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