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重回朝堂的第一份差事, 谁不让我顺心,那就都甭顺心了。”

胤祺大马金刀地坐在最上头的位置,看着一个个的举子顺着考号在考棚里坐下, 淡淡地说道。

语气虽淡, 警告的意思却很是明显。

从京中临时唤来的礼部官员, 多少也听说过五阿哥混不吝的名声,一个个的都提起了心,每件事情都做得格外仔细, 就怕哪里被眼前人挑出了错, 日后没有好日子过。

至于说有没有人敢在这次考试中动手脚?呵, 没见着前头才杀得人头滚滚,谁也不敢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一个个的都好像拔了舌的鹌鹑一样,半个字也不敢多言, 小心地不敢多走一步路。

密封的试卷被打开,一张张宣纸被官员们亲手发送至各位举子手中。

毛笔蘸上新研磨的墨汁,在雪白的纸上落下墨痕,科考开场。

偌大的贡院里寂静无声,唯有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之声。

“咚、咚、咚”暮鼓声遥遥传来,贡院被紧锁的大门就着鼓声蓦然打开, 重开的乡试结束。

在贡院门口候着的举子家人, 一拥而上, 人声沸腾的将举子们迎接回家去。

胤祺的这份差事, 顺利完成。

黛玉亦坐在外头的马车上等待着, 礼部的官员在贡院里关了多久, 胤祺便也在里头住了多久,他和黛玉便也分离了多久。

黛玉与胤祺本就感情深厚, 这一年的朝夕相处,日夜相伴之下,对于与胤祺的分离更是不甚习惯,寒凉的月光照在独自裹着的衾被上,只觉格外寂寞。

等到胤祺从贡院出来,黛玉痴痴地凝望着他瘦削几分的脸,纤长的手指沿着冷硬的下颌线划过:“瘦了。”

贡院之中到底不比外头,衣食住行哪哪都不过是凑合,更何况,胤祺还身负主考的职责,时时刻刻的打起精神,万不能让这次重考再出差错,不然朝廷就真真成了笑话,劳心劳力之下,自是比之前沧桑许多。

胤祺握着黛玉的手,顺着她手上的力度,倒在黛玉的腿上,他闻着黛玉身上的百合香,感受着额头上被微凉的手拂过,惬意地叹出声来,强撑着与黛玉说了几句,便陷入了沉睡之中。

黛玉怜惜地望着胤祺,抚在他头上的力度更加温柔。

大梦沉沉,终将归去。

重开的科举考完,新选出的中举名单被贴在了贡院门口,几家欢喜几家愁,但大致与上一次中举人员变数不大,除了偶尔几个心中紧张而落榜的,其余不过是送钱而被取中的那些人被撸了下去,新取了一些举人顶上。

总得来说,是喜大于悲。

贾家的宝玉,也同样考中了举人,只不过他被这科举弊案牵连着好生审了几日,再次下场不过是为了不辜负家里人的期望,等他见着他名字在册后,当即将笔一扔,冷笑着说道:“世间污浊,世人难渡,我何苦陷于污浊之中。”

再也不愿意读书,只愿找个寺庙出家作和尚。

还是贾母泪眼涟涟,求了又求,才打消了宝玉出家的念头,但也拦不住他收拾东西又往皇陵而去,贾母无法,只能挑个机灵的丫鬟跟过去伺候,若能为贾家留下一条血脉,就是造化了。

贾宝玉只冷冷笑着,坐上船扬长而去,徒留下浩荡的江面,空空荡荡。

船只扬着风帆,顺着运河北上,胤祺伴随着在江南文人中的美名,与黛玉踏上了上京的路途。

这些日子他与黛玉两人踏遍了大清的河山,也到了该回的时候了。

胤祺在江南的差事当得好,康熙人虽然已经从江南回京,但特特安排在江南的人可没离开,密折每日都往京中送去。

康熙见着胤祺的一举一动,格外满意,等到胤祺回了京中,入宫复命的第一日,康熙便正式下了圣旨,令胤祺入礼部当差,任礼部侍郎一职,仅在尚书之下。

这份圣旨一出,朝中无不侧目。

前头无论是大阿哥还是三、四阿哥,虽然都入了六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