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放心不下的倒不是妻儿,而是定哥儿,还特地嘱咐他:“别的你小子都知晓,唯独有一条,你得好好在家孝敬爹娘,别惹大人们生气。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有什么太过为难的时候,不方便和爹娘说的,只管去信给我。”
本来是关心弟弟,倒是被那小子道:“哥,你就快些走吧,再说下去就成了多嘴婆了。”
宁哥儿摇摇头,终究打马上街,快速要赶到襄州,因为据说那里有一桩大案子等着他去办。
[166]宁哥儿的番外(下):宁哥儿的番外(下)
以前在洛阳为官时,父亲是洛阳一把手,后来在朝堂为官,岳父和父亲都为相,所有人几乎好处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现下乍然出来,他已经下了封口令,不许下人随意透露他的身份。
虽然有背景的确很好,但是反之自己很难历练出来。
临行前,娘给了他两千贯做花销,这些钱也着实太多了,但他也推辞不了,就跟着的这位师爷一年就一百贯,三年就得三百贯,还不包括下人月钱。
不过,等他发了俸禄就可以用自己的银钱。
陈童上了一杯茶:“大爷,您要的茶来了。”
陈童是陈管事的儿子,自小跟他一起长大的,二人不是寻常主仆,宁哥儿笑道:“你且别忙,好好欣赏这江上景色,此时正是半江瑟瑟半江红啊。”
跟着少爷伺候的人,几乎都通文墨,况且这是白居易的诗,老少皆宜。
“大爷,您还有心情欣赏风景,小的听说那个案子棘手的很。”陈童道。
宁哥儿摇头:“案子的事情我自有区处,得抽丝剥茧,还要人配合。可咱们到襄州还有十数日呢,急什么。”
陈童道:“大爷您真是心宽。”
“我并非心安,而是已经焦急过了。”他搜集了不少案子的信息,和师爷也讨论过了,具体还得去现场看。
只不过初到襄州,案子的事情先不提,衙门被淹了,得另行找地方住下。宁哥儿想还是娘有先见之明,还是要多备些银钱,如今只好先花几百贯买下一座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