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1 / 5)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6415 字 1个月前

蔡吉又何尝不想让这些学子顺顺当当地一路读完初中为提高东汉的科技做贡献。但是情势由不得她按部就班地培养人才。想到这儿,蔡吉不由叹气道,“长广、夷安、下密三县刚刚经历叛乱正值用人之际,本府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让这些个学子早早担负起重任。不过叔治放心,等各地局势平稳之后,本府自会将部分学子抽调回讲武堂继续深造。”

王修听蔡吉如此解释,便放心地点了点头道,“此法倒是可以让学子即熟悉实务,又不误学业。”

倒是一旁的郭嘉一针见血地向蔡吉提醒道,“以这些个学子的经验还不足以撑起一县一府。主公若想趁袁绍称帝之机清理各郡县,还需从各地世家中挑选一些才俊充实府衙。”

“奉孝言之有理。不过自打主公以雷霆之势平定三郡之乱后,各地世家豪强向官府举荐了不少地方上的才俊。届时如何挑选合适的人才充实府衙倒是要颇费一番周折。”王修面带笑意地着点头附和道。

由于东汉在人才选拔上施行的是察举制,因此选定人才的标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便意味着官府选某些人或是不选某些人可能会得罪一些地方势力。甚至被指责为没有知人之明。王修所说的“颇费一番周折”指的正是这一点。

不过对于这一点蔡吉倒是早已成竹于心,却见她不假思索地就脱口回答道,“这有何难。可以开科取士嘛。”

抱歉,今天出去做客,更新得晚了。还请大家见谅。不过席间反复被问,为毛要写作。偶想了想回答,“为了防止妊娠抑郁症~~~”

“开科取士?主公要对策?”王修显然没有因为蔡吉的话语露出惊讶之情。而他嘴里所说的“对策”是察举制中重要的一环,说白了也就是考试。

在后世一些人的眼中科举制似乎是开启了中国公务员考试的先河。可事实上,汉朝的察举制也是要考试的。察举制考试的科目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大项。“孝廉”考校的是“德”,也就是一个人的品行。“茂才”考校的是“才”,即个人的才华。“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被举为“廉吏”者,多为低级官员,被举后,按原职升补。“光禄”又称“光禄四行”,即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四项品行。此科是专门为那些老老实实任职,没有什么突出成绩,长时间也没有得到提升的官僚设置的,以便每年从他们之中选拔一至两人,予以升迁。由此可见孝廉与茂才是用来选拔人才,察廉与光禄则是官僚体系内部的考核。因此汉朝在官吏的选拔之上也算是考虑得颇为周到。

不过同科举制相区别的是,汉朝察举制是先要获得地方官员名士的举荐,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是因为汉朝十分注重人才的品德。私德有“问题”的人就算再有才华,也不会被允许参加科考。故而在察举制的四大科目之中,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可历来“德”这个标准最没个准数,倘若负责察举的官僚名士大公无私,自然是能为朝廷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但若是品评的大权掌握在徇私舞弊之徒手中,那“德”简直就是根橡皮筋可松可紧。特备是在汉末,世家官僚便以“德”为挡箭牌,将自己的亲信推举为孝廉、茂才,而将真正有才华的寒门之士却连考试的资格都得不到。待到黄巾之乱后,朝不保夕的汉室朝廷甚至连一年一度的岁科也无法保证。如此一来。地方上的世家也就更加肆无忌惮地利用手中权势让自家子弟在各大势力中供职。

远的不说,就以蔡吉本人为例。她当初被举为孝廉之后,连考试都没考就直接出任了东莱太守。无独有偶,不久之前孙策的才十五岁的弟弟孙权,也被举为孝廉出任阳羡县令。相比之下郭嘉、王修的学识名气当初可以甩蔡吉、孙权几条街,可他们却都没能被举孝廉,甚至连茂才都不是。

在蔡吉看来用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关键在于官学的普及。唯有官学生达到一定的数量与质量,才能打破世家的垄断。否则科举只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比察举还不如。所以蔡吉目前只能像隋朝时那样,从举荐与自荐的人才中开科取士。用以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