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1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4787 字 1个月前

其实行进于皖西山间的刘备等人并不知晓,诸葛亮之所以会突然离开六安,并非是在故弄玄虚,而是因为他收到了一封来自襄阳的书信。而写信之人正是刘表之子刘琦。话说。荆州牧刘表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现年二十六岁,不仅外貌与刘表极其相似。且也像刘表那般喜好结交各地名士。次子刘琮比刘琦要小上十岁,虽也长得粉雕玉琢,聪慧伶俐,但终究没有刘琦深得人心。因此刘琦一直以来都坚信自己是荆州未来的继承人。然而这几日刘琦的这份坚信却产生了动摇。

“孔明先生还未回来?”

书房内的刘琦已不知是第几次向身边的侍从询问诸葛亮的动向。一旁的幕僚李异见状不禁向其劝解道,“二公子不过是要娶蔡夫人侄女为妻。琦公子何以心急如斯。”

原来让刘琦如此坐立不安急着找诸葛亮商议的事情,正是他二弟刘琮的婚事。却说刘琮现年虽只有十六岁,但在汉朝也算是到了可以谈婚论嫁的年纪。而此番要与他成婚的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刘琦、刘琮后母蔡夫人的亲侄女。这种事若是放在后世,多半会被人诟病有**的嫌疑。但在鼓励开枝散叶的汉朝,寡妇再嫁都是桩只得称赞的事。更毋庸说是娶既无血源关系又不同姓的女子了。

不过刘琦显然不认为这只是一桩简单的亲上加亲婚事,却见他皱着眉头向李异解释道,“伯才有所不知。蔡夫人为人最是护短。阿琮要是娶了蔡夫人的侄女,蔡夫人日后必然会偏爱阿琮,进而厌恶于吾。且不论蔡夫人会否因此在父亲面前进谗言。就拿其弟蔡瑁而言,其不仅是父亲器重的军师,还是执掌着水师。阿琮有这么一个亲戚做后盾。其实力必会大涨。汝说吾能不急乎。”

李异听刘琦这么一说,再一想到市面上有关蔡夫人的各种传言。便也跟着点头附和道,“琦公子说得是。二公子这招攀龙附凤耍得确实漂亮。不过琦公子为何独招诸葛亮来此商议对策?须知诸葛孔明现下正在庐江游学。等其赶到襄阳,恐怕二公子早已与蔡夫人的侄女成婚。更何况诸葛孔明乃是黄承彦引荐给公子的。而黄承彦又是蔡夫人的姐夫,诸葛孔明真会为公子破坏此装婚事?”

李异这段话听着颇为拗口,可事实上刘、蔡、黄三家的关系也确实密切。倘若诸葛亮像历史记述的那样娶黄承彦的女儿为妻的话,那蔡夫人便成了他的岳母。不过刘琦似乎十分信任诸葛亮的人品与智谋,却见他摆了摆手摇头道,“承彦公与孔明皆是当世名士,不会像蔡夫人那般护短。更何况就算孔明无法及时赶到襄阳,吾相信其也定会有办法为吾解围。”

“看来公子颇为信任诸葛孔明。”李异略带酸溜溜地说道。同为荆州名士的李异当然也想通过刘琦这条门路谋取一官半职,甚至在刘琦继承荆州之后,顺势成为荆州的重要官僚。然而从刘琦的态度看来,他显然是更推崇才年仅十八岁的诸葛亮。这就让已过而立之年的李异颇为吃味了。

然而刘琦却并没有注意到李异口吻中的异常,反倒是顺着对方的话头欣然颔首道,“是啊。孔明是吾所见过的最有才华的少年俊才。吾一直都想将其招入府中,只可惜孔明似乎是想趁年纪轻再多游学几年,故没有答应入府。不过如此也好,孔明见识得越多,日后便越能辅佐于吾。”

“游学?莫不是游历诸国乎。”李异冷哼道。

“伯才此话何意?”刘琦扭头皱眉道。看来他这次也听出了李异的话外之音。

“公子难道不晓得,诸葛孔明此番去庐江其实是去见其好友徐元直的。”李异拱手向刘琦爆料道,“而那徐元直在早在年初便已投靠刘备,并被刘备委以重任。”

李异所言本是要提醒刘琦注意诸葛亮的动向,并向其暗示诸葛亮可能心怀不轨。可这话听到刘琦耳中却有了另外一番意味。只见刘琦突然两眼放光地向李异问道,“哦,孔明的好友在刘使君帐下供职?庐江的刘玄德可是天下闻名的君子啊。”

李异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话竟会换来如此答复,语塞之余,他不禁重新整理了一下思绪向刘琦进言道,“刘玄德在民间虽有仁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