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1 / 3)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4651 字 1个月前

这一次蔡夫人倒没有继续责怪蔡瑁。而是沉吟了片刻之后反问道,“使君为何会提起蔡安贞之事?”

蔡瑁侧头想了想答道。“那日是蒯良提起,荆州不少士人都在谈论蔡安贞。使君这才向吾问起蔡安贞的身世。”

“果是如此。”蔡夫人原本就已铁青的脸上带起了一丝冷笑。就像先前蔡瑁所言,蔡吉出身南阳蔡家并不是什么惊天秘密。只是蔡吉与南阳蔡家都故意避而不谈而已。更何况蔡吉的父亲蔡伯起曾是儒林名流,刘表不可能不知道蔡吉的身世。由此可见多半是有人在背后嚼了舌根子,才会让刘表如此介意南阳蔡家与蔡吉的关系。特别是在蔡瑁提起蒯良之后,蔡夫人便更加肯定自己的猜测了。

蒯良、蒯越兄弟二人是刘表眼下最为气重的两个谋士。话说,初平元年刘表初到荆州之时,本地宗贼势力十分嚣张。且袁术屯于鲁阳,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都割据一方自立为主。反观刘表单马进入宜城,身边没有一兵一卒,只有庐县人蒯良、蒯越和当时还是豪强的蔡瑁等人共谋大略。

当时刘表问计蒯良:“此间宗贼甚盛,群众不附,袁术因而取乱,祸事如今已至啊!我希望在这里征兵,但恐其不能聚集,有何对策?”

蒯良道:“群众不附的原因,是出于仁之不足,群众依附而不能兴治的原因,是出于义之不足;如果仁义之道能行,则百姓来归如水势之向下,何必担忧来者之不从而要问兴兵之策呢?”

刘表又顾问蒯越,蒯越道:“治平者以仁义为先,治乱者以权谋为先。兵不在多,在能得其人。袁术为人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一勇之武夫,不足为虑。宗贼首领多贪暴,为其属下所忧。我手下有一些平日具修养的人,若遣去示之以利,宗贼首领必定持众而来。使君便诛其无道者,再抚而用其众。如此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使君之盛德,必扶老携弱而至。既而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袁术等人虽至,亦无所能为了。”

刘表叹道:“子柔(蒯良字)之言,可谓雍季之论。异度(蒯越字)之计,可谓臼犯之谋。”之后他便派蒯越遣人往诱宗贼,来者五十五人,皆斩之。并袭取其众,或即授以部曲。自此荆州乱局悉数平定,刘表开始理兵襄阳,为日后逐鹿中原打下基础。

由于蒯氏兄弟是刘表夺取荆州的首功之臣,所以蔡夫人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对他二人的拉拢。几番接触下来蒯越倒是对刘琮开始上心。可蒯良却并不理会蔡夫人释放的好意,依旧处处“偏袒”刘琦。想到这一次蒯良给自己使的拌子,蔡夫人不禁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再给刘表吹一阵枕头风才成。当然,前提是不能有人拖后腿。于是蔡夫人,再次向蔡瑁郑重其事地告诫道,“兄长日后一言一行,皆需三思而行,莫要再让人抓着把柄。”

小剧场时间:

小蔡:斩杀五十五人就能夺一州之地!还纳头就拜!这挂开得太假了吧~~~暗箱操作!一定有暗箱操作!

刘表:孤有“宗室”光环~~~嚯嚯,王八之气侧漏~~~:荆州果然是战斗力五的渣渣~~~孤也要侧漏一下~~~

上周末加班没能更新,还请各位书友见谅。

教训完蔡瑁的蔡夫人像往常一样前往后院的书房检查儿子的学业。一掀门帘蔡夫人就看见年仅八岁的刘琮正端坐在案牍前聚精会神地练字。莫瞧刘琮年纪小一手汉隶却已练得有模有样。直到一旁的夫子向蔡夫人行礼,刘琮才发觉是母亲来了。于是他连忙搁下笔,恭敬地起身朝蔡夫人施礼道,“琮儿见过母亲。”

蔡夫人信步上前抚摸着刘琮的小脑袋问道,“乖孩儿,在写什么?”

“回母亲,在抄《荀子.劝学》。”刘琮扬起头眨巴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答道。

“嗯。”蔡夫人点了点头顺手拿起刘琮抄写的竹简又跟着问道,“何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刘琮不假思所地答道,“靛青,由蓝草中提出,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由水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