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2 / 4)

凤穿残汉 问道太史慈 6202 字 1个月前

张清怔了一下摇头道,“未曾提起。许是田豫以为主上已与蹋顿结盟,故无需多言。”

真是如此?蔡吉在心中暗自冷笑了一下。熟知历史的她十分清楚田豫、鲜于辅同阎柔关系匪浅。而阎柔则是袁绍封的乌桓司马,还将女儿嫁给了袁尚。如今袁尚正被曹操封堵于邯郸城下,阎柔的身份可谓是尴尬异常。不过从阎柔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此人应该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俊杰,不可能拖到现在还和袁尚纠缠不清。此外从田豫肯为阎柔打掩护这一点来看,阎柔应该还是忠于汉室的,只不过他还没想好究竟要向谁投诚。

事实上不仅是阎柔,这同样也是摆在冀、幽两州其他豪强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另一个时空的原有历史之中,战胜袁绍代表朝廷的势力只有曹操一家。所以阎柔、田豫等人可以毫不犹豫地直接向曹操投诚,为其充当马前卒。可如今的河北却冒出了两股势力接替袁氏收编各郡县。其中曹操占有朝廷大义,蔡吉则控制实质地盘。这就让河北的豪强世家们有些难以抉择了。选择投诚曹操吧,却离曹军相隔甚远。选择投诚蔡吉吧,万一日后曹蔡翻脸岂不是要再次站队。离战场较远的阎柔暂时还能观望一段时日。被蔡吉堵在家门口的田豫和鲜于辅就只得捏着鼻子跑来献诚了。

阎柔等人虽患得患失,蔡吉却从来不是心胸狭窄之辈。所以就算冀、幽两州的豪强不看好她蔡吉,她也有信心用行动证明自己值得对方效忠。所以蔡吉跟着便将话锋一转道,“蹋顿那边可有新消息?”

蔡吉如此跳跃地转换话题让张清多少有些不适应,但他还是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作答道,“回主上,蹋顿自打代任乌桓校尉之后,便以此为据出兵讨伐右北平单于能臣。能臣南下助袁熙作乱之时折损了不少兵马如何是蹋顿的对手。据悉其已被蹋顿赶出右北平郡,远遁大漠。”

“蹋顿那厮倒是挺会见缝插针。”蔡吉哼了一声之后,立即神色一正朝张清告诫道,“张大哥,蹋顿为人凶桀,尔等坐镇幽州不可不防。”

一直以来都将蹋顿视为盟友的张清乍听蔡吉这么一说,不由惊愕道,“主上此话何意?”

蔡吉却面色郑重地强调道,“鲜卑也好,乌桓也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蹋顿眼下固然与吾等相交甚欢,但有道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尔等面对异族,切不可掉以轻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历史证明忽视这一法则的统治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像是五胡乱华,像是安史之乱。趋利避祸是人类的本能。一个王朝在强盛时能得万邦来朝并不稀奇,难的是在遇到艰难险阻之时有多少人愿意留下来同舟共济。历来当中原出现强而有力的王朝之时,边地的异族总会在第一时间匍匐在地,信誓旦旦地表示会接受华夏礼仪。但当中原王朝表现出衰弱的迹象,他们又会率先叛乱,甚至乘虚而入。这并不是说历代中原王朝“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徕之”的政策是在肉包子打狗。只是文明的融合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期间有交流,如昭君、文臣;也充斥着血腥,如冉闵、黄巢。

眼下正值中原的衰落期,只要一想到某天早晨边地的内附胡会突然杀向其毗邻的汉人村寨,蔡吉就无法不对鲜卑、乌桓之类的异族怀有戒心。因为这些异族不仅图谋着中原的王座,还威胁着中原百姓。毕竟董卓再混世魔王也不会将百姓当畜生一样关在笼子里吃。

不过张清并不知晓百年之后中原可能爆发五胡乱华之难。蔡吉对乌桓人的态度在他看来有些前后矛盾。毕竟当初派众将士远赴辽东与乌桓人接洽的也是蔡吉。于是有些摸不清底线的张清,稍显迟疑的发问道,“那清等该如何与塌顿相处。”

面对张清的疑问蔡吉脑中显现出了“斗争中求团结”这句话。前世在和平时期很少会有人想起这句话,但如今身处乱世的蔡吉才由衷地发现这还真是一句金科玉律。无论是对异族,还是对宗族世家都是这么个道理。当然蔡吉不能讲这话直说出来,所以在整理了一下言语之后,她便语重心长地向张清解释道,“蹋顿若怀王化,尔等自可与其交好。其若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