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则决不能姑息!”
张清回味了一下蔡吉的一番言语后,郑重地拱手应答道,“清知晓也。”
在幽州的几个重臣之中,庞统才智无双,林飞左右逢源,张辽有勇有谋。相较之下,张清为人虽忠勇,却终究少了几分大局观,并且又比较讲义气。他的豪爽性格比较交受边地异族的欢迎,却同时也容易一叶障目被人蒙蔽。所以蔡吉这会儿才会特意单独向其强调与异族相处的原则。此刻眼见张清十分重视自己的提醒。蔡吉满意地点了点头,继而又将话题一转道,“张大哥。除了先前在城门口迎接孤的一干人士,孤治下幽州诸郡可还有其他名人?”
张清如实答道,“回主上,各郡俊杰皆在此。”
“就这点人物?”蔡吉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须知之前在冀州她可是每到一处都会接见一批又一批的地方宗族推荐上来的才俊。若说幽州数郡才城门口这点人物,实在是让蔡吉有些不敢相信。
张清被蔡吉如此一问。多少也有些尴尬。却见他无奈地两手一摊道,“不瞒主上,幽州地广人稀,相比中原各州缺乏才俊之士。不过听说公孙度手下倒是有邴原、管宁两位鸿儒辅佐。”
张清的一席言语让蔡吉陷入了沉思。虽然她一早就知道幽州远不及徐、青、冀诸州发达,却不曾想到幽州的人才竟如此匮乏。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至少蔡吉可以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让讲武堂的学子有更多的机会在幽州各级官府之中实习。此外她还能在汉朝官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的教学体系。
所谓“官学”指的是由朝廷官府直接举办和管辖学校。主要分由朝廷管辖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由地方官府管辖的地方官学。地方官学按级别在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 。聚曰“序”。值得一提的是在汉末还史无前例地出现了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话说鸿都门学其实是宦官一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人才而与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相抗衡的产物。所以与高高在上的太学不同,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由州、郡三公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社会地位不高的平民子弟。其科目更是公然与儒学叫板,以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来打破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不仅如此,宦官一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子都特别优待。学子毕业后,多会给予高官厚禄。有些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还有的封侯赐爵。所以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不过不久之后随着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派倒台,鸿都门学也就此泯灭在了战乱之中。
无独有偶,历史上的曹氏父子同样也推崇文学与杂艺。不仅三曹在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安七子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这当然不是什么巧合。无论是汉灵帝以辞赋取士,还是曹氏父鼓吹捧建安七子,其背后都蕴含着相同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同把持儒学的世家士族争夺人才。蔡吉拥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决心,自然也会像历史上的灵帝与曹操那般向世家士族提出挑战。而讲武堂与科举制便是她的利器。
当然来自后世的蔡吉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音乐、文学、书法、围棋等科目固然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但论起治国来还是儒学更为务实。所以灵帝那种以辞赋取士作法是万万学不得的。然而就算蔡吉对儒学表现出了尊崇,都无法改变讲武堂招收平民子弟入学,教授算学、墨学(武力、机械、建筑)、方术(医学、化学)等非儒家经典的事实。这就难免会让人联想起当初宦官办的鸿都门学。加之青、徐两州私学兴盛。如此一来便使得讲武堂一直未能形成气候。倘若能借着修缮幽州学宫的时机,在各官办学校、学庠、学序中加入算学等课程,便能开启另一番局面,为刚刚起步的科举制度存储更多的人才。
在心中有了一番计较之后,蔡吉便向张清吩咐道,“传令下去,孤要召见各郡三老。”
三老是汉朝负责地方教化的官吏。想当初段融、段芝两兄弟的父亲段奎就是东莱郡的三老。这会儿的张清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