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们推到台前的代理人而已。所以诸葛亮就算没有出席丰西泽会盟,也能料想得到眼下的孙策定会响应蔡吉“分封诸侯”的倡议。勇盖天下的孙伯符尚且如此,其他一些碌碌无为的诸侯就更不用说了。
事实上在诸葛亮眼里曹操是天下间唯一能压制住豪强世家的诸侯。这位挟天子以令天下的枭雄,厉行名法之治,打击世家豪族,将权利牢牢地掌控在以他曹孟德为代表的朝廷手中。可是倘若曹操遭遇不测,留守中原的曹昂还能否压制得了中原那些蠢蠢欲动的世家?从此番天子下达的旨意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然则一个四分五裂徒有共主之名的大汉是否还是大汉?
**擅权的曹孟德与分封割据的蔡安贞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汉贼?
意识到大汉俨然已在蔡吉的推波助澜下不可逆转地走向分裂,诸葛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昔年庞统在书信中对这位女诸侯的评价“权智英略,有逾齐桓、晋文,乃达政之主。”现如今的诸葛亮自是不再怀疑蔡吉拥有超越春秋五霸的胆略,但他同时也将蔡吉与曹操一并划作颠覆汉室的心腹大患。
仿佛正是要印证诸葛亮有关世家态度的判断,荆州本地的世家已然在蔡吉十六字倡议的诱惑之下开始向刘备鼓动起分封割据来。这会儿就见别驾张存忙不得地向刘备拱手进言道,“此乃天赐良机,将军万不可错过!”
张存,字处仁,南阳人,擅长谋划及臧否士人,本为前荆州牧刘表帐下官员。刘表过世后张存并没有随大流投降曹操,而是南下投奔了刘备。张存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仰慕刘皇叔的仁义之名外,也与刘备占据长沙名噪荆南有关。
须知张存所在的南阳张家乃是荆州的名门望族。其从祖张温,官至东汉太尉,历职三公。其从兄张羡更是在孙坚战死后被荆南军民推举为长沙太守,盘踞荆南四郡与刘表长期分庭抗礼,若非染疾病故,此刻俨然已是一方诸侯。
正如东吴的少年名士陆逊为了吴郡陆家摒弃前嫌投效孙策。张存在刘备帐下出仕也是代表了南阳张家在荆南的利益。刘备作为一个逐鹿多年的诸侯,自然清楚其中门道。所以张存一来就被刘备辟为了别驾从事。莫看刘备的豫州牧只是个虚衔,张存的别驾头衔却是实打实地身份象征,令其在职位上一举压过了孙乾、简雍、糜竺等老臣。此刻面对张存的进言,刘备更是收敛起了心中不快,虚心向张求教道,“还请先生赐教。”
眼见刘备如此知趣,张存当即手捻长须,摇头晃脑道,“昔幽王失国,镐京残破,郑、秦、晋三公,逐戎狄,拥平王,护周室东迁,奠百年霸业。而今汉室倾颓,天子蒙尘,将军何不应召北上,与孙伯符、蔡安贞一同奉天子迁都,届时封疆列国,封妻荫子,指日可待!”
刘备曾拜大儒卢植为师求学,多少还能听得懂张存这是在引用平王东迁的典故来劝他接受蔡吉“卜都定鼎。还政天子,分封诸侯,以藩屏汉”的十六字倡议。不过刘备总觉得张存的说法欠缺了一些东西,有点隔靴搔痒。
在刘备看来他的实力不及孙、蔡两家,实际控制的地盘满打满算也就半个荆南。一旦丧失围困曹操的优势,其他诸侯还会与他刘玄德共谋大业乎?此外刘备身为汉宗室一直以来都以复兴汉室为
口号对外招贤纳士。倘若他就此同人称汉贼的曹操达成和解,并与一干异姓诸侯一起分封列国。放任汉室成沦为周室。那天下间的忠汉人士又会如何看待他这位皇叔?
一旁同为荆州名士的习祯眼见刘备低头不语,料想刘备可能是顾忌实力不够,不想轻易放跑曹操。于是他便顺着张存的话头以富有磁性的声音朗声道。“郑、晋二家皆姬周血脉,王室之后。郑氏虽弱,然郑武公,保平王东迁。兴灭国,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开疆,奠郑国四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谦俭恤民。国人称颂。将军乃中山靖王之后,理应效仿郑武公,匡复汉家社稷。成就盖世功德!”
习祯,字文祥。南郡襄阳人。与张存相仿习祯也是先效力刘表后投奔刘备。襄阳习家虽不及南阳张氏显赫,在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