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上,任由纷乱的心绪随着指尖轻弄琴弦宣泄而出。诚然一早便知荆州世家会鼓动刘备接受蔡吉分封诸侯的倡议,但白天群臣的表现还是令他深感齿冷。在一干劝进者中既有誉满荆州的名士,如张存、殷观;也有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好友,如习祯、廖立。然则无论这些荆州名士身份如何,与诸葛亮的关系如何,都无一例外地对割据分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刻作为寓居人士的诸葛亮与荆扬本地士人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也由此显现了出来。正如寓居东吴的张昭不论再怎么受孙策器重,始终都会心向朝廷。而南阳张氏哪怕出过历职三公的张伯慎,其子弟张存依旧会为了自家利益鼓吹分封。诸葛亮作为从琅琊南迁荆州的寓居人士,在感情上自然也是更偏向于大统一。
如今唯一让诸葛亮略感庆幸的便是徐庶并没有参与劝进并且刘备也没有当场表态。不过诸葛亮也敏锐地意识到刘备白天之所以没有表态,不是不想在荆州建立封国,而是在顾忌他的情绪。不可否认刘备的这份体贴令诸葛亮甚是感动。毕竟像刘备这般在乎臣下心思的君主世间少有,更勿用说还是在这等事关天下大局的重大问题上。
因此诸葛亮一方面在情绪上对列国分封始终存有抵触;另一方面他又深感刘备的知遇之恩,不忍坐视这位仁德之君继续蹉跎下去。矛盾间诸葛亮没由来地心情一阵浮燥,指下一涩,琴弦应声而断。
随着琴声嘎然而止,诸葛亮的耳边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孔明有心事乎?”
诸葛亮循声抬头就见刘备不知何时已然站在了他的面前。月光下的刘备既不高大威猛,也不风流倜傥,身着一袭布衣的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儿,好似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却令诸葛亮心念一动,由不得搁下手中的桐木琴,赶紧起身相迎道,“见过主公。”
“孔明无需多礼。”刘备伸手扶起诸葛亮,横扫了一眼断弦的桐木琴,旋即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孤令孔明为难也!”
一句“孤令孔明为难也”,瞬间触碰到了诸葛亮心底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如果说早先他选择辅佐刘备是看中刘备的汉宗亲身份以及刘备本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百折不挠的精神。那经过一年来的相识相知,诸葛亮已然深切地感受到刘备有别于其他诸侯的魅力,不在于宗室血统,不在于雄心壮志,而在于刘备“济大事以人为本”的宽厚胸怀。
须知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光靠一己之力单打独斗是万万不行的。身为君主必须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如此方能得天下能人贤士辅佐。刘备本着“以人为本”的信念,宽厚待人,重情重义,令他在诸葛亮眼中颇具高祖遗风。反观其他出身宗室的诸侯,刘繇徒有虚名,刘表志大才疏,刘焉任人唯亲,刘璋懦弱无能。便是许都皇宫内的刘协亦不过是董贼、曹贼拥立的“更始帝”,想那传国玉玺早晚也会由其拱手让人。
既然如此余又何须为分封诸侯而纠结。便是刘协大肆分封最终如更始帝那般失国,玄德公亦可效仿光武帝一统天下,光复汉室!
想到这里,诸葛亮当即一扫心中郁结,转而拱手朝刘备深深一拜道,“非也!是亮令主公为难。”
“孔明…”刘备诧异地望着诸葛亮,一时间有些弄不清这位年轻军师的真实想法。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对汉室颇有感情,且年纪轻轻就一手策划了名动天下的当阳之围,恐怕一时间会难以接受刘、曹、蔡、孙三家一同护送天子迁都,并受赐封国的现实。所以刘备在白天并没有当场拍板接受张存等人的进言,而是在入夜后单独来找诸葛亮谈心。希望经过一番推心置腹交流能让诸葛亮理解他的苦衷。
且就在刘备不知该如何应答之时就见诸葛亮直起身,带着他那一贯自信的笑容向刘备问道,“主公可是为分封诸侯而来?”
望着那双亮若星辰的眸子,刘备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与诸葛亮对策的那叶扁舟上,就听他脱口问道,“孔明有何高见?”
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回答刘备的问题,而是如白天的张存、习祯那般同刘备讲起了典故。“主公明鉴。昔年绿林灭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