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们也很为拥有这样一个师伯而感到骄傲,言必及子夏师伯。

不知道是谁建议了修《论语》,于是《论语》编写小组成立,组长有若,总编辑曾参,总顾问子夏,总赞助子贡,这就是组织架构了。资料搜集工作也主要由他们来做,当然也会找在世的师兄弟们提供。

到曾参去世,终于《论语》修编完成。出场顺序自然要有所讲究,有若老师是前校长兼组长,排在最前面;曾参老师是总编辑,排在第二位;子夏师伯是总顾问,排在第三位;子贡师伯是总赞助,排在第四位。

当然,作为曾参的学生,除了把老师排在第二位出场之外,第一篇里讲孝的东西还特别多。

可以这样说,《论语》是由曾参主导的,于这本著作来说,居功至伟。有人也许会说《论语》可能完完全全就是曾参的弟子在曾参去世之后编写的,与曾参无关。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论语》就是主要讲曾参而不是讲孔子了。所以,孔子及他的学生们的事迹,一定是曾参在世的时候整理的,他的弟子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条件。

第十一部分 游张

言偃,字子游,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鲁国人,也有说是吴国人。子游应当是武城人,此处在鲁吴边境,有时属鲁有时属吴。子游与子夏齐名,是孔子第三批学生中学业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为人非常聪明,机警善变,深得孔子喜爱。但是,与子夏互相瞧不起。后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称为子游之儒,可惜成就不大,日久湮没。

颛孙师,字子张,小孔子四十九岁,是孔子的第三批学生。陈国人,是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收的学生。子张学习努力,但是有些古板,爱钻牛角尖,性格有些乖僻,较难相处。孔子曾经非常欣赏子张,但到晚年,对子张较为失望。子张也曾开设私校讲授儒学,被称为子张之儒,成就不大,日久湮没。

11.1(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解析】数,列举的意思,如数家珍的数。此处就是说太??唆的意思,话太多,所以言多必失。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这个意思。

子游这个人,聪明而且灵活,口才也好,在孔子第三代弟子中情商最高,最懂得如何处世。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他的处事原则。从这两句话,也能看出子游这个人也是相当的清高自傲,怪不得与子夏合不来。

尽管话是子游说的,思想还是孔子的。7.8(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这段话,是同样的意思。

历史上,许多人就是没有听从子游的建议而遭殃的。譬如岳飞,整天说“直捣黄龙,迎二圣还朝”,也不管人家宋高宗愿不愿意,说得多了,宋高宗不高兴了,派秦桧把他给杀了,冤不冤?

【现实解说】无论对谁,点到为止,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点了没点到,也要止,没有灵犀,再点也没用。

11.2(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管理。’”孔子说:“同学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解析】杀鸡焉用宰牛刀,这个成语来自这里。孔子的意思,礼乐这么高尚的东西,在这里给草根们表演是不是太浪费了?

子游的口才确实好,孔子说了错话,结果被子游“以子之矛击子之盾”,孔子只得说自己是开玩笑,找个台阶下。